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出处:第七届全国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1页

摘要: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是作者多年来在儿科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儿科疾病的新概念。这一新概念包括了小儿在长期的反复感染后所出现的临床现象。常具有定型性,其表现类似中医的脾虚证,应用健脾、理脾的治则和方药,可获得良好的治效。因此把这一因感染引起的定型临床表现定名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本文对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诊断提出了诊断标准。诊断标准除临床症状体征外,也例入了实验检查的内容,使诊断更具客观性。在治疗方面确定了中医的辨证分型和治疗的基本方剂。并强调食疗营养的配合。临床治愈率为92%。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结合3798例临床分析)

(1)常见症状:厌食;乏力;多汗;口渴;便通失常;发热及鼻塞咳嗽;

(2)常见体征面色异常;舌苔异常;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心脏杂音;肺的病理呼吸音;体重身长的落后;

(3)实验室检查所见: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尿淀粉酶测定;尿中17羟及17酮;免疫功能方面的检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班瑰花环形成试验;

(4)血液免疫球蛋白测定:血中免疫复合物;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情况。

中医辨证分型

(1)外邪未清,脾弱气虚型;(2)脾肺不足痰浊留恋型;(3)脾虚肾亏,气阴不足型;(4)湿邪蕴结,纳化失司型。

治法:清热理脾,扶正祛邪。健脾方:党参15g 黄芪15g 茯苓9g 陈皮4.5g 白扁豆15g 炙鸡内金4.5g 甘草4.5g 大枣6枚。

抗感方:白花蛇舌草15g 水仙草15g 蒲公英15g 黄芩6g 白术9g 生黄芪12g 赤芍6g 甘草6g。

益脾方:北沙参9g 紫菀9g 白前6g 水仙草10g 光杏仁6g 半夏6g 当归6g 蒸百部9g 生黄芪9g 五味子6g 陈皮4.5g 甘草4.5g。

增免方:太子参15g 炙黄芪15g 仙灵脾6g 黄精6g 五味子6g 麦冬76g 白术9g 甘草6g 灵芝6g。

加减:口渴舌红厌食明显者加用生地10g 石斛10g 乌梅6g。睡眠不佳,兴奋多动者可加酸枣仁6g 远志6g 夜交藤9g。咳频喘促者可加紫菀9g 白前6g 胡颓叶10g 灵芝6g 干咳无痰,咳频咽痛者可加北沙参10g 天竺子、绿梅花、麦冬各6g。便秘者可加生地12g 郁李仁6g 腹痛胀满肠鸣者可加香附6g 木香6g 白芍9g 延胡6g。

食治配合方法

(1)病儿饮食要点①要求家长减少病作糖食,禁吃炸烤煎食物;②3岁以上孩子每日给鱼、虾、禽蛋瘦肉等不少于50g;③多组孩子吃豆类及其制品;④多给病孩吃香菇、蘑菇、木耳等菌类食物及绿色蔬菜;⑤例出钙、锌、铁、铜、锰等含量丰富的食物,千知家长选用给病儿常吃。

(2)提供常用食疗药膳方,①杞黄鹌鹑;②银香煎;③双黄百合粥;④五味黄芪鹌鹑蛋。

治疗结果:显效1292例占34%,有效2209例占58%,无效297例占8%。总有效率为92%。

讨论

小儿感染脾虚综合征是由感染和脾虚两个概念组成的。感染症状和体征的出现,尤以呼吸系统更为突出。经过多年来对此类数以千计的病例的长期观察,应用以健脾扶正、清热祛邪为主的治疗方法,获得比仅用抗菌素以抗感染的治法更为有效的结果。感染是现代医学的概念,脾虚则为祖国医学中的概念,“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一名,反映了中西两种医学在实践中的自然结合。

脾虚与本征的关系问题。由于本征引起脾虚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因此在诊断时必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弄清原发的感染疾病,辨明现在的脾虚证型。

中医的“脾”涉及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多脏器、多种组织的功能。消化道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广泛分布着多种内分泌细胞组成的胃-肠-胰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稳态调控的一个中心。脾虚是由于广泛的消化系统机能障碍,进一步引起全身适应调节和营养代谢的失调状态。

本征与免疫和营养代谢的关系。近代研究人体免疫是遗传制约的。已知人的第6对染色体上存在着免疫反应基因区,用以调控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由于这一遗传基因的差异,而导致易于发生本征也属可能。在营养代代谢方面来看,病儿体内微量元素代谢的失常很为突出。此类病儿有明显的缺锌症状,发铁低,发铜低,发镍低值。

辨证施治和食治相结合的效果探讨。外感发热为病后不食的主因,清热养阴也就成为主要的治则,着眼点为脾肺、肾三脏。此三脏与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状态、整体调节等功能具有密切关系。在健脾、润肺、补肾的许多中药中具有对机体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是调动机体的内部因素,通过自身的调节平衡来实现的。如调节失常的免疫功能,使之恢复稳态和平衡,消除有害的自身免疫,改善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恢复营养代谢的正常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