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学(全本)

养生保健:

国医大师任继学:午休养气 随季而食

每天午饭后都要睡一个午觉,饮食不随菜市场走,而随四季变化而变化。

任继学,1926年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

今年6月,吉林省省长韩长赋看望任继学,高度评价了任继学高超的医术,更肯定了他高尚的医德。在任继学仁心济世的同时,也践行了“德是寿之本”的古训,高尚的医德,正是这位老人的神之所在。

读书定神,午休养气

任继学不仅外表显得年轻,而且至今过目成诵,记忆力极佳。一次学术会议,40分钟的发言他竟然一口气点出了150本古医书和作者,语惊四座。会后一个年轻人到图书馆一一查对核实,无半分差错。所以任继学有“中医活字典”的美誉。

任继学说,看书一是要静下来,要讲究一心一意研究一个问题,二是看书时在书房把身体坐直了,有益于气血调和、脑子静养,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真气从之”,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任继学认为读书写字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是因为人的七情六欲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而读书写字可以洗净缠绕在人们大脑之中的七情六欲。在宁静的书房中,读书可以使人摆脱白天工作的纷繁,也摆脱了情和欲的困扰。

他说起为何现在记忆力不减当年,除了坚持读书学习,勤于动脑之外,还得益于他一个延续了40年的习惯——午休。他每天午饭后都要睡一个午觉。他说,午休就是在“阴阳交换期间,子午线交换,督脉和任脉交换,阴阳相交,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相交的时候,我养一养”。

因时而动,随季而食

任继学坚持运动,并总结出一套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漫步运动。比如,他年轻时爱登山,年年上长白山,而且还跟着药农一起采药,很有乐趣。长白山风景宜人,任继学从开满鲜花的山脚走到茂密的原始森林,从繁花似锦的夏季走到硕果累累的金秋,一路走出了好心境,也走出了他健康的体魄,更走出了他清醒的大脑。8年时间,他10次上长白山。

春夏秋冬几番寒暑,任继学也从漫步运动中体会到了漫步与四季的协调。任继学说,养生要分季节,比如春三月,此谓发陈,那些原来潜藏的于地下的青草发芽了,树也发芽了,人体阳气也开始升发了。他说,此时自己不做剧烈的跑步,都是缓步慢慢走,以不过度劳累为宜,因为跑步劳神伤气。

晚年,任继学在他的生活中又新增加了一种养生运动,就是饮食运动,这个运动所指的是他食用的各种食物不是随菜市场的供应而走,而随着大自然四季的演变而变化。

酸能疏肝,茶可提神

任继学说,南方有南方的菜,北方有北方的菜。南北气候不同,适应蔬菜生长的环境、气候也不同,故蔬菜吸收的营养不同。所以任继学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菜不如白菜,东北的腌白菜他吃得最顺口,所以每年秋天他都要亲自动手腌制一大缸。

腌酸菜以前把白菜修干净,洗干净,用开水烫完,晾凉搁在缸里,用石头压上,等它发酵。任继学说,酸菜里有酵母菌,酵母菌能助消化。另外,酸能疏肝,里面的多种氨基酸对人体都有好处。

任继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他喝茶从来都是在晚上8点钟前后,每天看书看到晚上8点时他就会沏上一杯绿茶,一边阅读一边慢慢啜饮。他说,喝点茶主要是提提神,还有因为你坐的时间长了,一喝茶就得动弹动弹,这就叫动静结合。(达士野)

国医大师任继学逝世

本报讯(记者常 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诊学创始人之一、“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任继学教授,因病于2010年2月4日14时43分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任继学,1926年1月出生,吉林扶余人。15岁时拜师于吉林省名中医宋景峰先生,立下“济世救人”之志;1946年投身革命,先后在吉林省扶余县解放军第七区、第十六区、第十八区卫生所任所长;1956年,被选拔到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职,后一直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从事科研、临床、教学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任继学即已成为业绩卓著的中医学家,在国内外享有着极高的声誉,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2003年荣获“全国防治非典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吉林省“英才奖章”,入选为“吉林骄傲”、“感动长春”人物,2009年被评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

任继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从医60余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医教研第一线,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七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研制的“瓜霜退热灵”成为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用药。任继学的代表性著作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主编了第一部《中医急诊学》国家规划教材、主编《中国瘟疫大全》、《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他敢为天下先,用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创建了中医急症医学体系,成为中医急诊学的创始人之一。

任继学毕生关注着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从1990年起,他多次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代表之一向国家有关领导,就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为党和国家制定中医药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继学医德高尚,为人师表。2003年,在全国上下抗“非典”期间,任继学不顾个人安危,亲赴广东省疫情一线,指导医疗救治,在国内率先制定出防治方案。作为吉林省中医药防治SARS首席专家,研制出“扶正除疫颗粒”,服用9万余人,无一例发病。任继学悉心育人,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一大批学生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国家新药评审委员、省名中医和学科带头人,深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继往开来 德艺双馨——缅怀国医大师任继学

编者按: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他从医60余年来,始终奋战在医教研第一线,主持完成了“七五”至“九五”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他敢为天下先,用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创新发展了中医急症医学体系,成为中医急诊学的开拓人之一。他医德高尚,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关于国医大师任继学的详细报道见本报2009年8月27日第四版《中医急症开拓者》。)

继往开来 德艺双馨

——缅怀国医大师任继学

任继学教授

20世纪80年代,任继学(右二)与长春中医药大学同事们共同研究中医药学术。

怀念任老 学习任老

□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任继学教授是我校博士生导师,吉林省省管荣誉专家,吉林省终身教授;受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受聘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客座教授、学术顾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3年荣获“全国防治非典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授予国家“白求恩奖章”、吉林省“英才奖章”。2009年被评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入选为“吉林骄傲”、“感动长春”人物。

他1926年农历1月9日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5岁时拜师吉林省名中医宋景峰先生,立下“济世救人”之志。1946年投身革命,先后在吉林省扶余县解放军第七区、第十六区、第十八区卫生所任所长,从事中医医疗工作。1956年,作为全省优秀中医人才,被选拔到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此后,一直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上世纪80年代,即已成为业绩卓著的中医药学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上通灵素,下及诸子百家。从医60余年来,怀着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医药的深厚感情,始终奋战在医教研第一线,主持完成多项国家“七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研制的“瓜霜退热灵”成为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用药。其代表性著作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主编了第一部《中医急诊学》国家规划教材、主编《中国瘟疫大全》、《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多次主讲全国名老中医高级讲习班。他敢为天下先,用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创新发展了中医急症医学体系,成为中医急诊学的开拓人之一。他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任劳任怨,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无私奉献给了国家卫生和人民健康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忠诚誓言。

他毕生关注着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从1990年起,他多次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代表,先后向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为党和国家制定中医药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作为吉林省中医药界和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一面旗帜,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长春中医药大学申办博士学位授予权、更名大学及成功获得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等工作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医生,他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救死扶伤,活人无数,深受广大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作为老师,他诲人不倦,悉心育人,一大批学生和弟子已成为国内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医药卫生界的领导干部,深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作为科技工作者,他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曾任吉林省中医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任继学教授的一生是矢志杏林、传承仁术的一生,是治病救人、博爱济世的一生,是为中医药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的重大损失,是吉林省卫生保健事业的重大损失,是我国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损失。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振兴而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

我们缅怀任老,是要学习任老,学习他对党忠诚、献身医学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严谨治学、求真唯实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坚忍不拔、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甘为人梯、精心育人的崇高品质;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敬业风范。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任继学教授的崇高精神和学术思想,将其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为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而努力奋斗!

斯人已去 风范长存

——怀念国医大师任继学

□ 宋柏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助理、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2010年2月4日,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先生不幸与世长辞,长春中医药大学师生和全国中医药人士无比悲痛。任老是我国中医药界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捍卫中医,学术成就蜚声中外;他一生为人师表,弟子遍布海内外;他一生妙手回春,患者沉疴顿愈不计其数。任老是世人景仰的一代中医药宗师。大师虽去,风范长存!

作为学者,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成为在中医药界有深远影响的中医大家。任老有“中医活字典”的美誉,足见他知识渊博的程度。正是凭借这些渊博的中医理论知识,任老创新发展了中医急症学学科体系,是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之一。主编的《中医急诊学》教材,是中医急症学科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任老有非凡的远见卓识,善于选择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他曾多次对中风病予以系统的论述,每次均有所发展,对推动中医药研究、临床应用和中医药学术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创中风治疗之新风,主张的破血化瘀和王永炎院士主张的通腑泻热法联用,使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发挥了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的优势。几十年来,任老坚守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七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多项成果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在任老的带领和影响下,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科实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攀升,为医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作为师者,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1958年任老毕业留校时,因学校初建,设备奇缺,人员不足,任老先后承担了《金匮要略》、《各家学说》、《妇科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老一贯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任老经常讲:“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不仅要看病,还要多学习。”任老5次承担全国名老中医高级讲习班主讲,热心指导中青年医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学识渊博,不断钻研探索,无私地传授弟子们,指导的学生,很多现已成为中医药界的学术骨干、优秀人才。

作为医者,任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但从不以“名医”自居,为患者解除病痛,深受患者及家属的爱戴。他给患者治疗时,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屡起沉疴,还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经常垫钱送药。任老常说:“多数病人不富裕,应尽量用有效且便宜的药物。”可见其医德的高尚。任老对农村困难患者,多次带头捐款捐物,还要求医院为这样的患者减免医药费。经他治愈的和帮助的患者不计其数。任老真正弘扬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曾获得“白求恩奖章”。

任老作为一代宗师,身上所体现出的医术与医德的完美统一、天赋与勤奋的成功互动、临床与科研的并茂双优,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任老精神中闪耀着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真乃大师也!

继承不泥古

——任老毕生致力中医内科学创新发展

□ 黄永生 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德艺双馨世人称颂,呕心沥血振兴中医”是对我的恩师——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创始人、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的最好写照。他为人师表,培养了一批人,带出了一个团队,创新发展了一个学科,影响了几代人。

继承与创新的楷模

任老重视中医知识创新,积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任老对古文献进行认真地发掘整理,融古贯今,详细而全面地研究了中医“禀赋”的文献记载,提出中医学所述之“禀赋”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所说的排序、编码、信息、表达颇为暗合,从而批驳了“禀赋学说空洞论”、“五行生克制化无用论”等观点。

任老梳理了中医有关解剖与实验的论述及专著,进一步强调要在中医“天人相应”、“辨证论治”等原则指导下,建立中医学自己的解剖模式、实验模式。任老曾溯本澄源,对“病”、“证”、“症”的内涵给出详细而客观的解释,从而澄清了一些概念。

任老积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对中医“象”、“道”理论,肌腠与募原理论,以及维厥病、解亦病、肺胀、胆胀、脾心痛、脏结、肾风、水毒等进行创新性的理论阐述,被国内外中医同道赞为“见解奇新,翔实而实用”,其中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瓜霜退热灵治疗高热成为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用药。任老以其严谨的学风,扎实的治学,为中医药研究及学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读经典做临床的典范

任老有“中医活字典”的美誉,他的家里有万册藏书,大部分是泛黄的古书。上面都记录着任老阅读时的心得及评语。广州邓铁涛老先生誉其“博闻强记,脑中有个中医文库,临床上有套真功夫”。

任老常常教诲弟子“对中医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恰恰是因为功底不深,读经典读得不透。中医实际上是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涵盖数学、物理、化学,中医理论是真正的严谨的科学,每一味药用多大剂量都有严格的讲究”。他基于娴熟的中医理论,治有所本,每于平淡之中多建诊疗奇特之疗效。特别是在伏邪的研究中,创新性的提出了先天伏寒病因假说,“男女媾精,阳气不足,寒伏于内”,指导了冠心病先天伏寒的临床研究。

任老对急性脑出血的诊疗历经“七五”、“八五”、“九五”的国家重大科研攻关课题研究,诊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正因为任老如此的博闻强记,使他无论在临床、科研中所做出的决策都果断而精准,成为中医界的一面旗帜。

任老作为大师,曾明确指出“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

任老并不排斥西医,他对西医的很多理论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强调中医必须吸收现代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进一步发展。任老赞同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如对SARS治疗时使用大剂量激素后出现的股骨头坏死等病症,提出了中医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

任老是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率先在国内启动中医药治疗内科急症的临床研究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始,他带领医务人员开展运用中医药手段治疗常见急症的临床研究,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这一凶险疾病,基于他多年对脑病、脑髓理论的实践,敢为天下先,首先用中医药治疗,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被中医界广为认可。另外对急性心梗、甲亢、急性咳嗽、外感高热等深入研究,尤其是采用长白山道地药材治疗急症。目前已开发了益脑复建丸、抑亢丸、肺宁冲剂、醒脑健神丹、澳泰乐冲剂、瓜霜退热灵等一大批科研成果,临床广泛使用。

任老用紫金锭治疗泄泻、梅花点蛇丹治疗SARS等均获显著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急症提供了有效的治疗药物。任老于上世纪7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设中医急症学等系列学术讲座,首次提出心衰、真心痛、厥心痛等十七种新的病症证治体系,其提出的脑出血破血行瘀、泻热醒神证治法则、急性心梗从痈论治、调整肝肾以治心等观点的创建,均是构建中医急诊学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他还承担了国家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的主编。在他的专著《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著作中无不体现着中医药治疗临床急症的闪光点。任老被称为是“中医急症学”学科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里程碑人物。

对中医内科的贡献

作为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大师,任老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医内科学的学科特点,他认为内科学是病、证、症、候、理、法、方、药、调、防为核心的独特体系。区别以上十种特点的方法为辨证十法,通过辨证十法,把疾病特点分析出来,使辨证论治更清楚,从而提高疗效。为了培养精于临床的学生,任老带领教研室学科骨干坚持集体备课,开展教学法研究,调整授课内容,使讲授内容更切合临床。从临床实践出发在国家统编教材基础上补充病种23个,同时对课程教学体例进行改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1999年,弟子们总结了任老50余年的教学成果,编写了《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一书。该书成为本校教学的必备书,形成了本校教学的特色,影响深远。在任老的带领督促下,中医内科学学科走过了辉煌的历程,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恩师一生辛勤苦读,以深入骨髓的理论剖析,以不凡的临床疗效,捍卫了中医药的尊严,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念坚定的中医学子,不愧为国医大师。恩师虽已跨鹤归仙,离我们远去,但弟子们将禀承恩师的学术思想,沿着恩师开创的道路,不断继承创新。

怀念吾师——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

任继学教授和我们永别了。在他辞世前一周我曾经回长春探望他。回京不久,就传来噩耗。死生契阔,不可问天,诉笔追思,感念丛生。

1981年我一考入长春中医学院,就听到有关他学问大架子大的传说。翌年我们年级中医内科学由他亲自主讲,我和他的师生缘分自此开始。50多岁的他精神矍铄,上课从来不带教案,手持一本线装医书走上讲坛,语声高亢,直奔主题,一堂课下来条理清晰,难忘而易记。他允许别人探讨和评论中医学理,但容不得别人讥讽侮辱中医。曾经有一位西医诊断学教授在课堂上说:“过去老中医很不讲卫生,手指甲全是黑泥。”这话任老听说后,当天就把那位教授拦在教室里,让他把手伸出来,看看到底谁是黑手指甲,这成为我难以忘却的记忆。由于不苟言笑,眼光犀利,大家都很怕他,校园里他不平的肩膀和瘦高的身躯缓慢走过,就是一道风景,师严而后道尊,学人仰止,虽畏而更爱之。

任老勤于临症,诊病持脉,必端仪容。每次查房会诊,考问失误,不论职称高低,毫不留情。有一次,疗区有个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同时患有慢性胆囊炎,在主治医生的病例报告后,他勃然而斥曰:“胡诌!你这叫诊之而疑,不知病名,人家的舌苔脉象明显是上焦阳虚,应该温通心阳,而你还在这里苦寒败胃去治疗胆囊炎,胆胃越寒,胸阳越不展,心血痹阻越重,你这是治病啊,还是要人家命啊?”结果可想而知,被训者满脸通红,旁听者也心有余悸。多年后我和任老谈及此事,他笑说:“这叫当头棒喝,印象深刻。”现在我更愿意理解为那是对生命的尊重深植在他的心里。非典时期,他不顾年高,亲赴传染病院考定医方救治,后来卫生部授予他白求恩奖章。

任老对我有知遇之恩,毕业时他亲自把我带在身边。我攻读硕士的三年,是我们接触最频繁的时间。他喜购新书,常赠予门生,每赠必在首页毛笔题记。多年耳濡目染,他的广览医书和博闻强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记。他醉心中医,每晨必读,至于暮齿,自衡阳会议名播杏林,及至晚岁获名国医大师,是他一生志于道,积于学之所至。听任老讲医药典故,讲杏林趣事,讲者颜欢,听者悦然,我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在老师家喝了茅台酒,自称酒中仙了。

任老师德友直,他以毕生经验著就《悬壶漫录》,晚年与诸多国医大师相友善,合成《碥石集》。十老上书,其道不孤,南桃北李,选学爱徒。他关心大学教育,建言医院管理,批评学生,独断排议。弟子属辞曰:如何泪欲流,恰上心头,料度师心意未休,到底谁揣活人术,杏花溪流?梦也不须留,何必结纠,悟到无物心自悠,涛声药树荣枯事,魂也安休。

呜呼,以道自任,为往圣继绝学,不辜嘉名,吾师千古!倬彼云汉,昭会于天,安息吧,敬爱的老师!(程彦杰)

医名闻遐迩 教誉满神州--纪念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逝世后,他的同事、学生、患者及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对他表示了深切的怀念和哀悼。作为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作为学者、他知识渊博、笃实好学;作为教师,他呕心沥血、培育桃李。他不愧为“中医界的一面旗帜”——医名闻遐迩 教誉满神州

难忘任老

本报记者 常宇

2月4日,国医大师任继学在长春病逝。中医界又痛失一位巨匠。

尽管知道任继学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但我突然听到噩耗,心还是猛颤了一下,接着心情完全被悲伤和遗憾占满。想起上次采访老人也不过相隔一年,如今已是阴阳两界,泪如泉涌。

难以忘怀的见面

对中医大家的采访,任继学不可忽略。这是我在当时准备采访中医名家、搜集资料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的。任老是我国现代中医急诊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急危重症方面,他勇于采用纯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开创性地运用破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

2009年元旦前,我去拜见任老时,心情极为复杂和难过。老人为中医药事业过于操劳,突发重病后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也不能再处方诊病。任老作为一代大家,曾历无数急险重症,挽救无数人生命;作为领军人物,他曾为中医药奔走高呼。曾一路奔忙的任老静静坐在满是书籍和处方的书房里,或许老人心中有一张早已为自己开好的处方,只是无法实现!

任老深受病痛折磨,沉重而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客厅里,任老年轻时跨马佩枪的戎装照格外显眼,让人感觉到他身上的那股浩然气势。书房中,满满地摆放着任老一生近3万册藏书。那天,任老的目光仍很有神,只是高大的身材显得更加瘦削。相顾无言,任老先和我重重握手——这曾是激扬文字、起决生死、力挽狂澜的双手,而今已显细瘦,我突然涌出无限的伤感和遗憾:老人曾为争取中医地位不断呐喊,为中医发展不知疲倦,奔走千里,古道热肠,布道南北,广育弟子。他培养了一批人,带出了一个团队,甚至影响了一代人,但他现今的寂寞可能少有人懂,很多有价值的经验还来不及深入整理……

临别,不知是不是最后一面,回看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辈,我心中默默祝愿:您心中的中医世界永不遥远,永不熄灭,会有更多的期待和更深的爱!

茫然无助中的指引

任老对中医人的影响不仅仅是丰厚的学术成就。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对中医经典的扎实功底使得他坚持中医独立的思考精神,任老在医学的创新和理论转合方面,不仅显得通脱和自由,而且鲜明地坚持中医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立场。

他曾深刻地指出:不能只搞“研究中医”,而要进行“中医研究”;“研究那些高级的一二类药物为什么没有疗效,为什么不受广大患者认可,反而那些古代名方、经方经久不衰,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任老和他那一代老中医专家经历了中医的风雨沧桑与荣辱兴衰,早年为中医地位而抗争,在生命的最后二三十年,他勇于在急危重症方面采用纯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危重症,老人用事实和疗效说明:只有拥有学术内涵,才能把握中医精髓。要知道,对于中医这一学科,多少人怀疑,多少人迷惘,而学科本身又受到多少无端的指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中医学子曾一度陷入困惑和迷茫的气氛:中医发展是不是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时期,我们到底在为中医做什么。任老和老一代中医专家身体力行,通过中医药在重大疾病中的疗效让人坚定对中医的信仰。这使后学者顿生自信,也使中医人在茫然无助中寻得精神依靠。这种指引,不是在中医理论上的创建和积累所能代替的!这更是任老等老先生逝后在中医人心中留下的长久伤痛!

慈严俱浓的情感

一般来讲,中医人大多温和而内敛,而任老却有着东北人的豪爽和率直,他捍卫中医的态度也很鲜明。

采访中我感受到,任老是一个感情强烈而浓厚的人,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常会随时考考他们,并说:“我要是发现你们去唱歌跳舞,不好好花工夫学习,就别想毕业了!”但任老又非常疼爱自己的学生,他外出一定会自己掏钱给弟子买书,但凡自己读书有所领悟,也马上把学生们召集到家里“上课”。他的学生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吃住在家,感受浓浓的父亲般的亲情。

任老不容学中医的人背叛中医,对于轻视中医之道的弟子,他常常严厉批评,毫不留情。一次查房时,一位研究生汇报新收发热患者病情,对整个病史、体检、诊断都用西医一套进行描述,并用抗生素给病人治病。

任老对此勃然大怒,严厉质问道:“你是西医医生还是中医医生?你知道西药的副作用吗?不明诊断,不辨证候,病人来了就输液,发烧就打抗生素,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

“任老要求很严厉,但他的心却非常柔软善良。”他的学生常这样告诉记者。SARS之初,中医没有介入治疗,任老坐不住了,亲自去找领导,并以近8旬高龄24小时值二线。任老发现,外用药紫金锭是救急良药,可起死回生。但因其含大戟、雄黄等剧毒药,学生们不敢给患者内服,任老说:“没关系,出了问题我负责。”

任老说话直抒胸臆,他敢于为中医药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担心中医前途,忧虑后继乏人乏术,曾多次参加上书。

如今回味他的所言所为,我们就理解了他对中医的爱之深、痛之切,对中医药和中医后学的情深意长至今犹在,清名终古长留。任老并没有离开我们,只是人生的布幕放下。他的学术主张和中医立场也必将成为一代代中医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永远地怀念、依托和眺望。

他让我们仰视

□ 李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

2月4日,噩耗传来,国医大师任继学先生,因病在长春去世。尽管一段时间以来,任老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在医院接受治疗。但先生驾鹤西去,我们还是感到突然和悲痛。

就在一个月前,我们在编辑校报特刊《长春中医大年轮2009》的时候,在“年度人物”版中首推的就是任老,题目叫《国医大师任继学:中医界的一面旗帜》。我们在文章中写道:“当我们回顾2009年学校人物的时候,首推任继学教授,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任继学以他在中医药界崇高的威望、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一直为人们所崇敬。今年,是首次国家层面进行国医大师的评选,被授予这一称号也是众望所归。而在这一年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任老先后入选吉林骄傲人物、感动长春人物。他已不仅仅是只属于我们学校的年度人物,而是属于长春市、吉林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年度人物。”我们一直希望任老能早日康复,重新回到他热爱的治病救人、教书育人的岗位。

任老在中医药界有很高的威望,他曾获得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国医大师称号后,本地的媒体进行了重点报道。时任吉林省长韩长赋得到消息后,亲自来到先生家中,表示祝贺,表达敬意。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在大师的身边,随时感受着大师的风范。任老的名字和其他国医大师的名字如同耀眼的星辰,照亮了中医药的星空。作为后来者,我们时常仰望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事实上,大师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时刻感受着大师的存在。

大师的学术创造让我们仰视。成为“国医大师”的先生们都是中医学界的泰斗,长期在中医药一线工作。任老15岁时拜师学医,20岁时投身革命,参加解放战争,发挥专长,救治伤员。这一干就是60多年。他是优秀的中医学术的继承者,而且是新世纪中医学术的开拓者。

大师的医德风范让我们仰视。任老不单在中医学术上贡献突出,在医德风范上也为从业者树立了榜样。在他的眼里,中医学是自己的生命,拯救民众病痛是自己的责任,是在用情、用爱、用大爱来对待事业和病患。

大师的关心后学让我们仰视。任老非常关心中医人才的培养,他深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参与了几届校学生中医药学术研讨会的策划和筹备。在会议期间,我们邀请了中医药专家题词鼓励现在的中医药学生。开始,我们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做这件事的。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专家们在第一时间认真地进行了回复,寄来了手书的题词或饱含深情的信件。在30位国医大师中有近一半的先生曾为我校学生学术活动题词。每一届,任老都欣然题词,给我们鼓励。其实,这不是单纯的题词,题词的背后是大师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期待,对中医药后来者的重托。我们每一届研讨会都把大师们的题词进行展示,并印在会议论文集上。会后,把题词原件存放在学校档案室里,作为永久档案收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愈发显得珍贵。还记得,2003年,我负责校团委工作不久,和科技处共同推出了“名师论坛”系列讲座。作为活动的启动,我们邀请任老给大学生作报告。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讲座也非常精彩。讲座的地点是新校区刚刚投入使用的致知楼学术报告厅,300多座位的报告厅,去了近500人,学生一直坐到任老的讲台下。

我们再没有机会聆听任老的讲座了,任老的音容笑貌停留在声像资料中了,留在了师生的记忆中了。大师已去,精神永存。任老让我们看到学术的高度和医德风范的标尺,映衬出我们后学的不足和差距,同时,也给了我们目标和力量继续前行。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灿玾

近日从《中国中医药报》报道获知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任继学兄于2010年2月4日病逝,顿令人不胜哀痛。吾与继学兄相识有年,此间,在国内各种重大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评审会及高级讲习班讲课等,屡屡相会,每言及中医学术及中医事业方面的问题,真可谓“所见皆同”。今日见此噩耗,痛念之情,难以言表,天丧我之良师益友也。遥天相望,难达我情,纸书之诔,聊寄哀思,恸哉!哀哉!

六十春秋,杏林习业,悬壶黑水白山,壮志苍生司命,德才备,折桂蟾宫,举世荐贤称国手;

一生桑海,仁术修真,倚案青灯黄卷,宏图华夏昌明,噩耗至,陨星北极,对天捧盏酹师魂。

怀念恩师

□ 南征 长春中医药大学

任继学教授不幸于2010年2月4日14时43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2月8日在长春殡仪馆隆重举行遗体告别会,参加告别会的有省领导,生前友好,同道,同事,弟子们达千人。哀乐奏响,千人热泪纵横,声泪俱下,顿足捶胸,肝胆心碎,泪水纷飞,场面空前悲壮,肃穆。

任老的逝世是我们国家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损失,他为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振兴建立的功勋永载史册。

任老走了,永远走了,然而越是这样,越使我们更加怀念他老人家。

60岁才真正开始

任老常说“60岁才是行医生涯的真正开始。”任老说对中医的认识需要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大量病例,需要几十年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总结治愈率,不断改进诊疗方法,惟其如此,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中医的精髓。中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有些理论不是年轻时就能懂得,大多数人60岁以后才能全面掌握中医理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任老好多经典古籍都读坏了,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读坏了10本,不得已用糨糊粘住。任老常对弟子们说:“中医学无止境,60岁以前别乱说话。”

医乃仁术 妙手回春

任老医术精湛,患者接二连三地登门求医,甚至半夜里经常有人敲门求治,他每次都热情接待,从不拒绝,患者们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还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经常垫钱送药。有一年冬天,一对延边朝鲜族夫妇背儿子来看病,儿子患水肿病,腹水明显,病情较重。任老请他不用排队进屋看病,任老对患者详细诊脉、观舌、查体等,开出了“千金鲤鱼汤”等中药方。当询问中得知孩子家长是农民,生活困难,为了给孩子看病几乎倾家荡产,任老拿钱让学生给患者抓药,并亲自把药送到患者手里,叫患者留下详细地址,说是以后随访用。患者家长激动得只说一句“大夫,谢谢了!”就哽咽了,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事后任老多次寄去医药费,直到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又一位患者患带状疱疹,屡治不愈,已经花了5000多元钱,左侧胸肋、上臂前臂外侧疼痛难忍,静滴口服抗生素、镇痛药均无效,任老处方让她用马莲草熏洗外敷,一周后疼痛消失,并发的感染症状明显减轻,三周后痊愈,只花了挂号费。任老常说:“现在好多病人不富裕,看病贵,看病难,我们应尽量用有效且便宜的药品才是。”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任老性格鲜明,刚正不阿,既严厉又重情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老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对老师既敬又怕,却又情同父子。任老高龄时常看书、背书,还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同时要求弟子们读经典,做临床,多写论文、心得体会,任老经常随时考考学生,督促学生背经文,背汤头、药性赋。任老对弟子们的讲稿字字句句进行严格审查,认真批示补充,对有些讲稿毫不客气地批评修改,甚至让重写,以至合格为止。但任老还特别疼爱自己的学生,他出差时常到书店自己掏钱买书来分给弟子们,并定期把弟子们召集到家里来讨论经典,谈读书心得,弟子的学识提高很快,经典基础打得牢,基本功过硬,真是严师出高徒。

为振兴中医而奔忙

任老非常繁忙,他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一周出四五次门诊和住院部查房,到全国各地出差讲学。他为中医之存亡上书献策,为中医之兴废奔走呼吁,为中医之振兴精勤不倦,为弘扬中医孜孜求索,他是一位永不疲倦的斗士,他把中医事业看成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自已的一切,这种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振兴中医事业献身的,永不熄灭的崇高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任老是位教育家、临床家、中医药理论家、中医药科学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信念,为人师表,他热爱祖国,更热爱自己的事业,那就是伟大的振兴中医之事业。

任继学教授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高尚医德和奉献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将任继学教授未完的事业继续下去,为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而努力奋斗。

癸未之年的任继学先生

任继学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天了。他离开我们的时间越久,我们越发怀念,我与先生接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越发清晰,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我从1979年到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读书,就听说他是学校知名教授。但我学习中药学专业,并没有机会听先生的课程。后来,我留校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又到学校办公室和人事处工作。尽管我和先生在同一所学校,但和先生接触并不多。

2001年,我到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工作。这倒是比在同一单位多了和先生接触的机会。先生不但在中医药学术方面有突出的业绩,在医德医风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且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吉林省中医药界,乃至全国中医药同行中具有崇高威望。人们习惯一提到吉林中医,就会联想到任继学,他成为吉林中医的一面旗帜。

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在2003年癸未之春,面对“非典”,先生勇敢地站在了抗“非典”的最前沿,表现了一个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展示了其精深的中医药学术功底、面对压力的学术精神和为中医药争得空间的大医情怀。

2002年年底,“非典”的病例开始在广东出现,这引起了先生的注意,他和在广东的学生多次进行电话探讨,研究治疗方案。2003年初,“非典”疫情开始在全国蔓延。先生决定到广东,亲自到“非典”疫情的最前沿。当时,学校的领导、学生们、家人都劝先生不要去。因为那时先生已经年近八旬,大家为先生的身体着想。先生说:“你们害怕你们不去,我不怕传染,我要去看看这到底是什么病。再说,还有我的老朋友和学生在那里,我要和他们一起研究研究。”后来,先生亲赴广州。在那里,他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先生,和他的学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先生看来,这当属中医所说的“时行瘟疫”,古人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认识。同时,他预测,夏季后,“非典”疫情将得到有效控制。

进入4月,吉林省开始出现“非典”病例。当时,省里成立了抗击“非典”的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我担任中医药救治组组长,负责中医药机构和人员协调工作。在抗击“非典”的安排上,开始并没有中医药的参与,这时,先生很着急,希望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先生直接找到我,希望通过我们直接和省领导见面,希望能让中医药参与“非典”的治疗。后来,经过卫生厅和政府办公厅的安排,先生直接向时任吉林省副省长李斌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时任吉林省省长洪虎的同意,中医药开始介入“非典”的治疗。他亲自担任中医药专家组组长,24小时在家值班,随时接听来自一线的病例报告电话,指导治疗用药。

为准确辨证论治,由年轻的中医医生进入“非典”患者病房,采集病历,再由先生提出治疗方案,将中药送入病房。不久,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有一个危重病人,病危通知已经下了5次,先生用“梅花点舌丹”和“六神丸”,将患者生命挽救回来。

其实,任继学先生从广州回来就一直在思考应对“非典”的办法。以先生出方研制的“扶正除疫颗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实践证明,9万多人份的“扶正除疫颗粒”很好地发挥了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正是有像先生这样的中医大师的积极努力,让公众重新认识了中医,让西医同行重新认识了中医,也让中医药从业人员重新认识了自己所从业的中医。这一认识来自于先生的学术底蕴、学术自信和学术勇气,更来自于他对中医药的责任。

其实,不单单是在癸未之年“非典”来袭,这些年,我每一次陪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政府领导看望先生,他每一次说的都是关于中医发展的问题,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个人的事情。即便是在他得病之后,大家到家中看望,他的话题仍然是中医。

对先生而言,中医是他的全部,他对中医的信念不动摇,他把中医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体现在自己毕生的言行之中,并在癸未之年的特殊时期,以巨大的勇气实现了人格的升华。作为国医大师,他自身具有的崇高学术品格,使他的医者生涯、学者经历、师者之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正是像先生这样的“真中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医,不断推动中医的学术进步,弘扬中医文化精神,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先生是我们的榜样,给我们确立了标尺,指引我们前进。

任继学是一位医德高尚的长者,也是一位皓首穷经的学者,他为中医药学术进步鞠躬尽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呼号。先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恩师仙逝 教诲铭记——缅怀国医大师任继学

2010年2月4日14时43分是个沉痛的日子,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创建者,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任继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驾鹤仙逝,与世长辞了。这一年来,每当翻阅恩师所赠阅的中医典籍时,想起先生在赠书上盖赠书印章时,常叮嘱,“一定要多读经典,多做临床,方可成为大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每次双手接过先生赠书时,深感先生对学生的无限寄托。我们不会辜负先生,不会辜负自己对中医药的热爱。

恩师离开我们一年了,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在回家的路上,总会边走边自检今天有没有实现老师对我们的嘱托,有没有兑现我们对恩师承诺。要休息时,常在脑海中涌现出先生埋首书案、挑灯夜读的情景,自责之心油然而生。因此,总会督促自己拿起先生嘱读之枕边书来阅读。先生仙逝已一年有余,谨以此文,追思前贤并鞭策后学。

熟读经典 多做临床

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典医籍,先生认为,“作为医者不熟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备要》、《脉理汇参》以及温病之学等典籍,为医者难。对中医的经典著作,要认真钻研,粗读、细读、精读,要诵、释、体会三者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正心博学为体,继往开来为用,如此方能学业有成,医有根基,否则难矣。”

先生的言论点出了我们继承的方向:在中医经典中有大量的内容需要整理挖掘;言医者对古典医籍要精研细琢,悟透经旨,详参微言,如此才能真正取信于书,达到文光射斗之妙;在深入挖掘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先生在诊治“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全身浮肿,尿少,重则胸水或腹水、气短、胸闷、腹胀等症状时,认为,其因由肾失封藏之能,精气外泄,精质内亏所致,治则必以《内经》所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主,法以补精利尿,方用千金鲤鱼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治之。这就是信书所得病、证、理、法、方、药相合之理,效证相参之验。

“若医者不读经典,博览群书,何以明医理;理之不明,何以识病认证;证候不清,何以立法用药?证有真假之辨,药有寒热温凉之性,辨之不爽,何能愈病,关键平日读书,法在择书而研读求实,发书中之微蕴,悟文外之精义。对医学文献中那些无稽之谈,荒诞之籍,就要‘不可信’,更不可‘尽信’,这类书确实不如无之。”先生对于选读经典的观点,使我们受益匪浅。

学无止境 不断求索

先生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奉献给了他钟爱的中医药事业,先生没有什么其它嗜好,唯一嗜好就是读书,在中医界有“活字典”之美誉。随师临证,无论从病机分析、证候辨识还是方剂配伍甚至小到一味药物的应用,先生都会给我们讲清是出自哪位先贤,先生教我们的是读书的门径、临证思维的方法,这就是“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的鲜活体现。

在惊叹先生惊人记忆力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先生背后付出的辛苦。先生著有《悬壶漫录》和《任继学经验集》两部专著。这两部著作的学术思想其背后支撑的是成千上万部典籍,不仅凝聚其临证精华,而且是犹如教材般析理透彻、条目清晰。如果没有熟读过中医经典,很难能知晓这两部著作中的微言大义。

先生曾申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主持编写“中医基础理论归真”一书,为的就是让中医后学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懂得中医。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参与了纲要的编写,其中先生将中医很多丢失的内容纳入其中,如“禀赋、气街、毒、伏邪、道、肝主眠”等,这些新观点都是先生在认真研读了有关经典,结合中医理论、临床亲证并经过认真思考后才提出的。

先生不仅嗜读国学经典,而且对诸如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遗传学等现代相关学科也非常重视。先生认为我们要学习其他学科的长处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们束缚手脚。先生在仔细研究循证医学后有感:即循证医学的有些内容,在张景岳的“十问歌”、俞嘉言的“寓意草”中早就提到过。任老曾指导学生撰写有关循证医学与中医学对比的论文,虽然循证医学比起传统西医在围绕核心、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治疗方式、医疗成本等方面,更能以人为本、系统全面,但是,中医学的以人为本、四诊为纲、综合评价、病证结合、疗效为本等则比其更显优势。这正是先生在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先生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法则,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而享誉中医急诊界,曾主持七五、八五攻关,参与了中风诊断标准的编写,不仅发表了众多论文,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先生谦虚地说,还要继续努力、深入地钻研,要学习的知识,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医德高尚 淡薄名利

先生一生始终遵其师训,读书不敢有懈怠之暇,临证不敢有粗心之诊。非欲成为“名医”,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心而已。正是如此,先生待患者如至亲。先生一生不追求名利,唯一就希望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先生常自己掏钱给学生买书,拿自己的科研费给图书馆、临床科室、教研室购买图书、电脑设备。

走进先生的家,十余个装满上万册图书的书柜很显眼,其余的家具很简陋。先生常说,名利再多也是烟云,那只是国家和业界对你的肯定,我们不能吃老本。单位领导多次提出要给任老改善居住条件,任老总是这样说:“我要那么大房子干嘛,只要有个让我能安心读书的地方就行!”

先生已仙逝一年多,学生会谨记嘱托,在中医事业上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事,以恩师为楷模,为国医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以报答恩师慈父教诲之恩和关爱之情。(任喜尧 任喜波 任喜洁 张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