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脾肾为本 气血为治 益气活血为要”

夏氏致力于中老年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他认为,多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及生命安全的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及临床经验可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医学有关脾肾和气血的学说,渗透着现代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思想,更为此类疾病的诊治开拓了思路,因此,夏氏提出脾肾为本,气血为治,益气活血为要的学术观点。

夏氏认为,脾肾二脏,是生命良性循环的根基。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脾为后天之本,生机所系。盖人之元气,根基于肾,……培之于脾,……。(《医学衷中参西录》)。元气及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动力。脾肾强健,则元气充盛,生机活跃,脏腑各司其属;而脾肾虚馁,必元气虚损,脏腑失养,生机衰减。同时,气血乃元气形之于外的具体体现。经云:“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医碥》)夫人身之正气,与血为配,血行脏中,气行脉外……。气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有骸之内,循环无端,运气不悖,而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医学正传》)故气血充气和是机体健康的表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求治于中医的多种慢性顽症及疑难杂病,均病因繁多,症情错杂,大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元气亏损为主,标实,以血瘀入络必见。故气虚血瘀为最基础病理机制。其依据一,上述疾病大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素问》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灵枢》曰:“壮者之气血盛,……气血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由此说明,年长脏衰可致气虚血瘀;其依据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故久病难病每致邪稽气伤,“入络为瘀”。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机体器官功能增龄性减退,免疫功能异常,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均与此类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而益气活血法,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循环等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延缓衰老等目的。

基于上述立论,夏氏倡导脾肾为主,气血为治,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大法,合并它法,辨治各种慢性顽症、疑难杂病以及老年病。如对呼吸系统顽疾,夏氏突出扶正祛邪并用的思想,常重用黄芪,取其益气补元,托毒生肌的功效,亦用其提高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损坏组织修复的药理作用。久治难愈的间质性肺炎,以益气补元,活血化瘀为主法,佐以养阴清肺,化痰通络,以及平肝降气、或温肺通阳等法,获得满意疗效。又如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多方,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即使对于阴虚肝旺的患者,只要无肝阳暴张急象,也用之不殆,只是辅以滋阴平肝之品,临床观察,其远近期疗效均明显提高。对于肿瘤的辨治,夏氏认为,脏腑亏虚,热毒内积,痰结湿聚,以及气滞血瘀等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病机,尤强调在恶性肿瘤,正虚血瘀是最基本病理特征,符合现代医学研究所揭示的机体免疫机能下降,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癌症发生、发展及转移的重要因素。临床采用健脾补肾、益气养阴(血)、活血化瘀基本大法,常选黄芪、党参、白术、黄精、女贞子、枸杞子、仙灵脾、山茱萸肉、茯苓、米仁、当归、莪术、蛇舌草等,并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论治原则,掌握各种肿瘤的诊治特点,使就诊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极大改善。老年病的治疗,夏氏尤重视培补脾肾元气,调整气血阴阳平衡。根据老年人脏器衰减,气血阴阳偏弱,虚多瘀多等特点,习用四君子汤、肾气丸、二仙、二至、左右归丸、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并注意药味清轻灵动,药效由渐而著,以达顾护元气,强身祛邪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