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血压病临床初步研究

高血压病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兹结合临床实践,对本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及其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等,提出以下初步观察资料。

临床资料

1.本组155例,性别:男50例占32%,女105例占68%。年龄:最小21岁,最大70岁;其中21-30岁者5例,占3%;31-40岁18例,占12%;41-50岁76例占49%;51-60岁者42例占27%;61-70岁14例占9%。

2.职业:工人85例占55%;干部24例占16%;教师20例占13%;技术员13例占8%;会计5例占3%;营业员4例占3%;医务人员、退休各2例占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无明显差别。

3.病程:1年以内20例,2-5年72例,6-10年38例,11-30年25例。

4.症状:以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为多见。

5.脉舌:本组脉细者80例,占52%,细弦者54例占35%,弦者14例占9%,弦紧、细结各2例,均占1%,细紧、弦数、细数各1例,均占0.6%。舌质微红106例、尖红13例、红7例共126例占82%,其次舌紫者19例可见瘀者3例、舌淡者5例、淡红者2例;舌苔以薄白为多占90%。

6.尿常规检查:本组155例中正常者138例占89%,尿蛋白者16例占10.3%,尿红血球者1例占0.6%。

7.血脂:胆固醇增高者32例占23%,甘油三脂增高者17例占40%,β脂蛋白增高者49例占8%。

8.眼底检查:共查104例,其中正常者6例占6%,Ⅰ级51例占49%,Ⅱ级41例占39%,Ⅲ级4例占4%,出血2例占2%

9.X线胸部透视:142例中,正常者39例占27%、主动脉增宽54例占38%、左心室增大49例占35%。

10.心电图(从略)

11.中医辨证分型:155例中阴虚阳亢64例占41%,(其中兼瘀血6例,兼痰湿2例),肝肾阴虚43例占28%,其中兼瘀血8例);冲任不调24例占16%;瘀血阻滞12例占8%(其中兼阴阳两虚1例、兼阳亢1例);;痰湿郁阻2例占1%;阴阳两虚10例占6%(其中兼瘀血1例)。

12.现代医学分期:根据1974年冠心病、高血压病普查预防座谈会标准。本组155例中属Ⅰ期(甲)12例占8%,Ⅰ组(乙)51例占33%,Ⅱ期81例占52%,Ⅲ期11例占7%。

13.中医辨证与西医分期的关系:阴虚阳亢集中在Ⅱ期与Ⅰ期(乙),肝肾阴虚多在Ⅱ期,而冲任不调则散见于各期,淤血阻滞多于Ⅱ期,阴阳两虚见于Ⅱ期、Ⅲ期,不见于Ⅰ期。

14.疗效:我们主要统计降压疗效,其评定标准,根据1974年冠心病、高血压病普查预防座谈会。本组155例,显效70例占45%,有效74例占48%,无效11例占7%,总的有效率为93%。

中医辨证分型

1.阴虚阳亢

主证: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舌质较红苔微黄,脉弦或弦细或弦紧。

治则:育阴平肝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天麻6克 钩藤30克 黄芩10克 桑寄生15克 夏枯草15克 地龙10克 珍珠母30克 夜交藤15克 牛膝15克 葛根30克 枸杞子15克 白芍10克

加减法:口苦烦躁甚者,可酌加龙胆草6克,木通3克。头项强痛者,重用葛根,加蜈蚣2条。筋惕肉跳者,可酌加全虫5克,蜈蚣1条。

本型亦可用高血压Ⅰ号方:钩藤30克 葛根30克 槐花15克 桑寄生15克 灯盏花15克 陈皮6克 泽泻15克 黄芩9克 地龙9克 朱灯芯三扎。

2.肝肾阴虚

主治:头昏,耳鸣,视物模糊,腰腿酸软,舌质红或绛,苔少,脉细或细弦。

治则:滋养肝肾

方剂:复方首乌丸加减

药物:制首乌30克 枸杞子15克 女贞子15克 xi莶草15克 菟丝子15克 牛膝15克 桑椹子15克 黑芝麻30克 菊花15克 丹参30克 葛根30克

加减法:心慌易惊、神志不宁者,可酌加枣仁15克,远志5克,灵磁石30克。血管硬化,可用桃仁、红花、xi莶草、海藻、地龙等。眼底出血者,加槐花15克,花蕊石30克。

3.冲任不调

主证:头部烘热,升火出汗,腰酸失眠,浮肿,月经不调,舌质微红,苔薄腻,脉细弦或细数。

治则:调理冲任。

方剂:二仙汤加减。

药物:仙灵脾10克 当归15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白芍10克 益母草15克 车前子10克 牛膝10克

加减法:汗多加淮小麦30克,牡蛎30克。头痛加珍珠母30克,潼蒺藜15克,刺吉力15克。

4.瘀血阻滞

主证:眩晕,头痛,麻木,胸闷或痛,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或涩,或细结。

治则:活血化瘀

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赤芍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 红花5克 葛根30克 丹参30克 地龙15克 山楂15克

加减法:胸痛者加郁金10克,全瓜蒌15克,降香6克。肢麻重者加xi莶草30克,牛膝15克。

5.痰湿郁阻

主证:眩晕,头重,胸闷,心悸,纳呆痰多,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或滑。

治则:化痰除湿

方剂:温胆汤加减

药物:陈皮10克 法半夏10克 茯苓30克 竹茹10克 泽泻15克 钩藤30克 焦山楂15克 黄芩10克 菖蒲5克

加减法:血脂偏高者,可加决明子30克,荷叶10。为湿偏寒,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6.阴阳两虚

主证:头晕,耳鸣,腰酸,健忘,肢冷,尿频,阳萎,遗精,或气促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结。

治则:养阴助阳

方剂:右归丸加减。

药物:大熟地15克 山药10克 山茱萸肉10克 仙灵脾15克 巴戟天10克 当归15克 菟丝子10克 朱茯苓15克 附子15克

加减法:精神呆滞者酌加地龙15克,丹参30克。左心室肥厚者酌加丹参3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肾功能差尿蛋白加茅根30克,石苇15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阳虚水泛浮肿显著者,可用真武汤加减。

讨论与体会

1.对病因与病机的探讨

有关高血压病发病的理论,历来有数说,从《内经》角度认为与“风”有关,从河间学派的观点看与“火”有联系,按丹溪主张则与“痰”不无牵联,根据东垣论点则应想到“虚”等问题。这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阐述其发病原理,都为高血压的下论治奠定了基础,但也有不足之处。从我们临床实践观察,其发病原因大体是七情郁结、肾气不足、嗜食肥厚、内伤虚损等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经·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等指出了七情可以伤及五脏之气,使气血升降混乱,阴阳平衡失调而致病。

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为真阴真阳之原,如肾气不足,必延及于肝,肝为刚脏,赖肾水以滋养,肾阴不足则肝失所养而肝阳上亢。肾水亏损则水火失济而心火上炎。肾精不足则影响冲任。肾阴虚损,又能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

饮食不节,嗜食肥厚,肠胃受戕,则湿浊内生,痰阻脉络;亦有湿郁生痰,痰湿化热,即所谓“无痰不作眩”之说。

内伤虚损的原因较多,尤其脑力劳动过度,耗伤气阴,气虚血衰,虚阳内动;亦可阳气不足,经脉郁阻。气为血之帅,气病及血,可见瘀血阻滞之象。

在病机、病程转归的认识上,有两种看法。第一种:阳亢→阴虚阳亢→阴虚→阴阳两虚。第二种:阴虚→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笔者倾向于第二种看法,因为本病的发生与肝心肾脾四脏功能失常有关,但与肝肾关系尤为密切,从发病原理看,病变在肝,发源在肾,阴虚为本,阳亢为标,阴虚与阳亢往往先后同时出现,或偏于阴虚,或偏于阳亢。阴虚主要是肾阴虚,阳亢主要是肝阳亢。本病虽以阴虚为主,其间也有挟风、挟火、挟痰等证,形成本虚标实之象。

2.临床征象与肝肾

本组病例之15种症状中,以眩晕的发生率最高(占100%);其次为头痛、心悸、失眠、腰酸;再次为目糊、肢麻、耳鸣,均为肝肾阴阳失调的征象。有人认为:高血压病,多系肝病,又因血管多硬化,脉必弦。但我们体会高血压病脉弦,并不是绝对的,弦 脉者往往血压并不甚高,脉弦的出现与性别、年龄、血压没有固定的关系。本组155例中脉细者占52%,细弦者占35%,脉弦者只占9%,这似意味着肾气不足,气血失调占优势。舌诊的观察,辨舌质知机体阴阳、气血的虚实,辨舌苔探病邪、胃气的性质和变化,本组155例舌质属红、微红、尖红者中82%,而淡红、淡者占4%,这就提示本病的基础在于阴虚而不是阳虚,阳虚是阴虚发展的结果。我们也注意到舌有紫、瘀点中14%,说明高血压病有瘀血阻滞的情况。舌苔的变化90%属正常范围。从症状与脉舌来看求因,可知本病以肾阴虚为源,肝阳亢为果,阴损于前,阳亏于后。

3.中医辨证分型的意见

全国各地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作了不少研究,有的以阴阳分型,有的以脏腑经络分型,有的以脏腑经络分型,有的以脏腑、八纲、病因、病机、病名相互结合分型,也有以虚实分型,还有以高血压病分期结合分型。本文分为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冲任不调、瘀血阻滞、痰湿郁阻、阴阳两虚六个类型。对瘀血阻滞一型,文献较少提及,但临床确有所见,本组155例中,定为该型者有12例,兼有瘀血者15例占17%。痰湿郁阻,较为忽视,临床见有舌苔淡黄腻等,投以温胆汤加减,可得到较好的疗效。关于冲任不调一型,有的作为附录,有的将二仙汤加减作为阴阳两虚型的处方,似觉不妥,冲任属奇经八脉,把它运用到高血压病方面,是一个新发展,冲任经脉与肝肾经脉相连,所以说,冲任隶于肝肾。阴阳两虚,不宜用二仙汤,而二仙汤适用于冲任不调。本组冲任不调24例,均系女性,与月经异常有密切关系。

4.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分期的关系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症状、舌苔、脉象而归纳出来的,而现代医学分期,则主要根据血压、器官的病理改变而区分的。我们对二种分类法,作了对照,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似可认为以早期为主,而阴阳两虚12例,无1例属于Ⅰ期者,病为阴损及阳,心肝肾阴阳俱病,与现代医学心脑肾器质及功能性损伤,似有相吻合之处。冲任不调,临床症状变化较多,而又散见各期,无相似之点。痰湿郁阻,可见于早期,而瘀血阻滞,则多见于Ⅱ、Ⅲ期,符合祖国医学初病在气,久病累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和现代医学高血压病后期血液循环和血管功能障碍,以及组织缺氧等病理变化。上述资料表明,二种分类法,既有它互相一致的一面,又有互相不平行的一面,它们不呈绝对平行的关系,但在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分期相并列的方法,对于患者症状差异性、机体反应性、病毒严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了解,是有积极意义的。

5.治疗体会

作者临床观察绝大多数高血压的演变过程中,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征象,因此,以滋阴平肝降火为主,但平肝降火之药,不宜长期服用,注意苦寒伤胃。如属于阴阳两虚偏阳虚者,亦可用真武汤加减。总之,要从调节人体阴阳,促使恢复自然调节功能为出发点。

在降压过程中,如遇疗效不满意,多考虑用活血化瘀药物,应用活血化瘀的指征:①舌质有瘀点、有紫气,②口唇发紫,③胸透,左心室扩大,④心电图,左心室肥厚、心肌劳损,以上四项出现任何一项即可。

如大便秘结,应充分应用润肠攻下之药,务必保持大便通畅。如小便短少,亦应加强分利小便之品。

血压相对稳定后,用平补肝肾法,巩固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