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霆(全本)

学术观点

一、强调整体观念的辨证施治

朱氏常提到的临症时要“因人而治,因病而治,因部位不同而治。”人有男女老少,证有表里虚实,病变部位有深有浅。因此治疗要从整体出发,审证求因,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恰到好处的手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一教师突然四肢抽搐,身体(足卷)缩,痛苦难忍。当时周围的人都束手无策,后经朱氏在患者背部督脉经上运用一指禅推摩相兼的手法,持续5分钟后就见患者抽搐逐渐缓解,身体慢慢伸直, 又经20分钟推摩后,身体完全恢复如常,观者无不称道,学生问朱氏为何四肢抽搐?又为何只独推督脉?答曰:四肢抽搐乃阳气不足之故。督脉是诸阳之会,总督一身阳经,推摩督脉能振奋阳气,使阳气贯达四末,其患可愈。

二、重视脾胃功能

脾胃乃后天之本,生精之原。朱氏认为脾胃有伤,则百病丛生。他对治疗肠胃方面的疾患有其独到之处,对其他因气血虚衰所致的病症也往往从调理脾胃功能着手。根据辨证,常选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命门等诸穴,手法主要用推、摩、按三法。对于用一指禅推足三里穴使之得气,朱氏有其独到之处,是其临证时一种常用的方法。(按:用一指禅推足三里穴使之得气,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达到。)

三、循经络,推穴道,紧推慢移,力透溪谷

朱氏认为经络理论应用到推拿临床上,既有诊断作用,也有治疗作用。手法操作时应循着经络路线慢慢移动,在选取的主要穴位上要持续多推,使指力透达肢节骨缝,切忌不分主次,一带而过。认为《内经》中所述“按摩勿释,着针勿拆,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一段中的“按摩勿释”运用于推拿临床,就是要持续推拿,紧推慢移之意。现代实验证明,用一指禅推人体某一穴位时,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所推部位的温度亦随之逐渐升高并透达到组织的一定深度。这就是常说的“深透”之义。

四、强调手法以柔和为贵

朱氏博览群书,尤其推崇明代名医张介宾。常告诫学生,治疗时手法必须柔和灵活,刚柔相济,使患者在舒适的感受中消除病痛。反对用粗暴强制的手法增加病人痛苦,他常引用张介宾的一段话:“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以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为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此辈者,不可不知为慎。

证治经验

一、虚泄推拿法

穴位组成:中脘、天枢、腹哀、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命门等,轮流使用。

手法操作:用摩、推、按三法,以缓摩为主,配合推按。

功效:补虚温运。

临床运用:主治虚泄。虚泄一般分为脾泄(滑泄)和肾泄(五更泄)两种,脾泄多属脾虚,肾泄多属肾虚,都属内伤痼疾。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能使脾气得复,运化得健。

治验举例:某男,51岁。诊见脉大,面色暗滞无华,寐不安,便溏,日行4~5次,混有粘液。证属脾泄。用上法推拿治疗56次而愈。又某男,47岁, 诊见脉缓,腹膨胀作痛,便粘有脓状,日行三、四次,黎明腹痛欲圊。此肾泄之候,经推拿治疗113次痊愈。

二、胃脘痛推拿法

穴位组成: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

手法操作:采用推、摩、按、拿、揉诸法。

1.患者仰卧。医者位于右侧,先用朱氏一指禅推摩法施于胃脘部,使热气深透于胃腑,次用按法于中脘、气海及天枢穴,推按足三里。如胸闷甚者,以柔和的一指禅推法沿锁骨下缘(肋骨处)顺序而下(自上焦至中焦)。

2.患者伏卧。医者位于左侧。用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脊柱两侧之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止,要力透溪谷。然后用深沉之按法于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再如前自上而下往返3~5次。

3.患者正坐。医者位于后。提拿肩井,候其得气而止。再以搓抄法于两胁作由上而下的往返包抄运动,须轻快柔和。

功效:理气宽胸,行气消积。

临床应用: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在临床中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并不少见,必须辨证审因,灵活掌握。推拿总以理气宽胸,行气消积为主。

三、哮喘推拿法

穴位组成:肺俞、肾俞、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

手法操作:采用推、按、摩三法。

功效:宣肺补中。

临床运用:主治哮喘。推拿常施于肺肾虚损,肾不纳气之虚证。

四、痛经推拿法

穴位组成:气海、关元、中极、血海、三阴交、归来、肾俞。

手法操作:推摩法为主、揉、按、拿为辅。

1.患者仰卧。医者位于右侧。用推法施治于胸部膻中穴,沿任脉顺序而下至中极穴。再用推摩法施于神阙穴周围,然后转于少腹两侧带脉、冲脉摩之,再按拿血海、三阴交。

2.患者伏卧。医者位于左侧。推肾俞穴,手法要柔和深透,继用两大拇指按压肾俞,然后用掌根或大指鱼际揉之,以温热为度。最后推按八liao穴。

3.患者正坐。医者立于后。推背部膀胱经俞穴,往返3~5次,以肝俞、脾俞、膈俞为主。先推后按,最后搓摩两胁,由上而下。

功效:调理冲任,平肝理气。

临床应用:主治妇女痛经。

五、头痛推拿法

穴位组成:头维、太阳、角孙、风池、风府、合谷、肩井。

手法操作;推、按、拿、抹诸法。

功效:通经络,和气血。

临床运用:主治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治验举例:某男,74岁。诊见左偏头痛已四月,经针药治疗,效不显着。伴有形寒畏冷。苔薄白,脉弦细。证属风邪上袭。经用上法,治疗3次而愈。

六、失音推拿法

穴位组成:肺俞、厥阴俞、风池、颊车、肩井、合谷、三阴交。

手法操作:推、按、拿等法。

功效:祛风宣肺,疏肝理气。

临床应用:主治失音。以“蝴蝶双飞势”施于风池,用一指禅推肺俞,以祛风宣肺。按揉合谷清热泻火,拿肩井、推颊车有疏风通络作用。推厥阴俞以疏肝理气。

治验举例:某妇,40岁。诊见声音嘶哑,已经3月。病由感冒而起。

口干欲饮,咽喉左侧微红且肿,伴有肩膺板滞不舒,面颊部酸楚。经来量少,色暗如土。舌质红,苔薄,脉弦。证属风热阻肺。

经本法治疗一周而愈。

七、“一指禅推拿”心得

“一指禅”源于佛教用语,意为万法归一。“一指”是指拇指,“禅”包含有功夫的意思。即医者在练就内外功的基础上,“贯全身之气力于一指之尖,使直达病源之所在,其功效有过于药石”。一指禅推拿相传由达摩所创,是中国古按摩与天竺国按摩的结晶。它包含有推、拿、按、摩、搓、抄、(扌衮)、捻、缠、揉、摇、抖等十二种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推法,其操作术式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为一指禅推拿学派所得特有,因此又习称为“一指禅推拿”。

朱氏一指禅推法有施术时,要沉肩、垂肘、悬腕,以拇指的螺纹、指峰或偏峰为着力点,置于经穴之上,以每分钟120到160次的高速摆动腕部,并带动拇指关节作屈伸运动,将功力持续地透入经穴之中。医者应气沉丹田,运之于指。做到起力于腕,蓄力于掌,着力于指。手法要求柔和、均匀、持久、深透。一指禅推法具有按穴准,透力强,适应证广泛,以指代针的优点,又兼有按、揉、摩、抹、拨诸法之长,所以成为一指禅推拿的代表性手法。其他十一法,如拿、按、摩、搓、抄、(扌衮)、捻、缠、揉、摇、抖等。根据不同的病证与部位,辅助推法而选用之,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朱氏指出,一指禅推拿要特别注重练功,以求“导气以和,引体令柔”,“使两臂及十指骨节,能柔屈如棉”。因此,达摩所创的《易筋经》便成为练功的必修课。《易筋经》原有练功姿势十二种,一指禅推拿常着重练其中三势,即:韦驮献杵、摘星换斗、三盘落地。

医案

一、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因素,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症状、体征的一组综合症候群。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

朱氏对颈椎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归纳为两种类型:①气血凝滞型:多因颈部肌肉过劳形成慢性劳损而致。症见颈肩背强疼酸硬,严重者甚至可以僵硬不能屈伸转侧,活动受限。疼痛常局限于一侧或某一肌群。在晨起、久坐、看书、看电视、编结绒线等颈部长时间不动时而症状加重,致气血凝滞,经络遏阻,不通则痛。治以行滞化瘀、通经行络、解痉止痛。②风寒湿痹型:多为夜卧当风或寒湿雨淋等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病见颈项肩背定位性疼痛,颈项强直,难以转侧,或伴有头痛头沉,恶寒拘急等。此乃风寒湿邪凝滞经络,气血不和,使营卫不得宣通。《素问·调经论》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朱氏则认为,经隧是经脉流通的道路,营卫是气血的推动力量,营卫气血流动于经脉内,如果气血不和,可致经脉流周常,而之所以推拿能治病,就是它能使营卫气血流通,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功效。故朱氏治疗颈椎病时,擅用一指禅推法中的“蝴蝶双飞势”,即推两侧风池穴。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会穴。经推该穴后,有祛风解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功效。用一指禅推风府穴时,力求由轻而重,慢慢地将功力渗透,切忌用蛮力。颈椎在脊椎骨中体积虽最小,但灵活性

案1:余×,男,64岁。颈椎病已数载,时休时作,七日来枕部作痛,时而眩晕而痛,俯仰转侧不利,右颈肌坚紧,新设穴压痛,两手臂酸痛,指麻,苔腻,脉弦。拟疏通脉络、调和营卫。

取穴:风池、风府、新设、肩井。

手法:推、拿、按。疗程:十次,间日而施。

操作:1.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蝴蝶双飞势”施于两侧风池穴约五分钟。然后医者以左手拇、食、中三指,轻轻依托住患者前额,右手以一指禅中锋推风府穴约五分钟,应由轻而重,慢慢将功力深透,切忌用蛮力或震动颈项。左手如前,右手改为推拿法,即右手拇指从风府移向患者右新设穴,左手食、中二指点于左新设穴,状如拿法,但施力在拇指,所以称推拿法。施术约十分钟。

2.患者正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左右风池穴,其余四指呈散手状,使内劲缓缓将患者枕部上顶,令患者头部稍后仰,便于操作。以患者得气、舒适为度。

3.接上势。医者以双手拇指自风池经新设至大杼穴,反复揉动三遍,使肌肉尽量放松。然后,双手揉拿肩井穴以收功。

按:本案颈椎病既具有神经根型的颈枕疼痛、颈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以及两侧手臂放射痛、手指麻木等典型症状,又有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所以属于混合型颈椎病。中医学归于“痹证”、“头痛”范畴。《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脉上额交巅,直入络脑,别下项。其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即所谓正头痛也。”又云:“上气不足,目为之眩。”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本案迁延数载已髓海不足,又由于寒气客于骨节之间,而致疼痛难当之痛痹。本案首务疏通脉络意在蠲痹,调和营卫旨在补气。法以一指禅推风池、风府穴,意在祛风散寒、蠲痹止痛。盖头痛总不越乎风寒虚三者,而风池、风府共为治风之要穴。《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两穴均善治头痛颈项急,不得顾,目眩之疾,可以缓解“眩晕而痛,俯仰转侧不利”的症状。新设(为经外奇穴,位于风池穴直下方,后发际下一寸五分项部隆起大筋,即斜方肌外缘处)具有祛风邪、利颈项的作用。推拿新设穴可以解除该处压痛,疏通闭塞之络脉。同时拔伸颈项部可以使颈椎间隙拉宽,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可减轻臂痛手麻的症状。《针灸资生经》曰:“肩井治颈项不得顾。”肩井穴又有促进全身气血周流的作用,朱氏取其具有

案2:李×,男,67岁。颈椎肥大有年,两上肢酸痛,手指发麻, 左上肢上举困难,外展乏能,左(月需)nao肌略为萎缩,苔腻,脉弱。此乃经络气血凝滞,拟舒筋活血。

取穴:风池、大椎、肩井、臂(月需)nao、曲池。

手法:推、按、拿等法。

操作:1.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一指禅推法的“蝴蝶双飞势”施于两侧风池穴约五分钟,手法要柔和深透,避免患者头部摆动。然后沿颈椎棘突旁下行至两侧肩井穴,以指峰推约五分钟,使患者有得气感。拿颈部放松肌肉。

2.接上势。医者以一指掸偏峰推施于大椎约五分钟,施于左侧臂(月需)nao穴约二分钟。拇指按揉曲池穴以得气为度。最后双手提拿肩井穴。疗程十五次,间日而施。

按:本案从病史以及两上肢酸痛、指麻、肌肉萎缩等症状来看,可归于颈椎病神经根型。本案朱氏辨为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酿成本病。丹溪曰:“麻是气虚。”手指发麻则是营卫之气阻碍难行所致。风池为治风之要穴,以“蝴蝶双飞势”在该穴施治,可以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继而拿颈项部诸穴以疏通营卫两气,为治手麻之根本。大椎主治五劳七伤、气疰背膊急、颈项强,推大椎穴可减轻肢痛手麻。拿肩井穴可治疗颈椎病典型的症状,如颈项不得顾,肩搏闷,两手不得向头。《针灸资生经》:“曲池主肩重痛不举……疗肘臂偏细。臂疗臂(月需)nao细无力,手不得向头。”治取以上两穴,可恢复左肩之功能和改善左(月需)nao肌萎缩。推拿治疗本病,除骨性直接压迫者外,均有显著疗效。本案经两个疗程治疗,肢痛、手麻症状均消除,肢体活动也恢复正常。

二、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是指颈项酸痛,转动不利的一种疾病。又称颈部伤筋。其发病是由于卧姿不良,疲劳过度,或露卧当风,风寒侵袭,或枕头过高或低,以及枕头软硬程度不当所引起,也可因回头突然扭伤,肩扛重物所致。本病病位亦在颈,故朱氏在治疗时注意与颈椎病鉴别。落枕后期者有明显的颈项疼痛、僵硬的感觉,头部向患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向患侧转头时则疼痛加剧,转头时,常和身体一同转动;触及患侧肌肉有紧张、发硬和明显的压痛,压痛点不像颈椎病一样位于棘突部,且伴有肌肉痉挛,可触及到索条状物。落枕起病较急,故较易恢复,轻者3~5天内可自愈;重则可能延续数周不愈,有的甚至反复发作,最后可发展为颈椎病。颈椎病除了颈椎疼痛之外,常伴有手臂麻木、头晕、恶心、耳鸣等症状。

案3:沈×,女,60岁。三日来,项强作痛,俯仰尤甚,顾盼不便,项肌坚紧,按之作痛,苔薄腻,脉弦。

取穴:风府、风池、天柱、新设、肩外俞、肩井。

手法:推法。疗程:三次,每日一次。

操作:1.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左侧,以左手拇、食、中三指轻贴患者前额,依托住前倾的头部。右手以一指禅中锋推风府穴,约五分钟。

2.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以拇指之偏峰吸定左右风池穴,以“蝴蝶双飞势”手法施治五分钟。接上势分推两侧天柱和新设穴(位置参见“颈椎病”),最后变散手状为半握拳状的推法,施治于肩外俞,三穴共约十分钟。

3.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以双手拿肩井穴,要求深透有力,使患者紧张的肌肉放松,约1分钟。

按:本案落枕因颈项部肌肉被牵拉致伤,气血不畅,脉络阻滞所致,故顾盼不便,项肌坚紧。《素问·骨空论》曰:“大风颈项痛,刺风府。”故推风府、风池穴以祛风止痛;推天柱、新设、肩外俞穴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解除颈项部的经络不通和项肌痉挛。拿肩井穴可使全身气血通畅,促进颈项部肌肉放松。落枕多由风邪趁虚而入,通过风池、风府等受风之要穴侵入机体所致。推拿疗法对本病有非常满意的效果,一般一至二次就能治愈。成年人若经常出现落枕症状者,应考虑有颈椎疾患,须作进一步检查。

三、痹证

“痹”是一种闭阻不通的病理现象。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筋骨、肌肉、关节、肢体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和屈伸不利等,统称为痹证。

朱氏治痹注重辨寒热,分阴阳,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体质素虚,腠理疏松,营卫不固;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替,或居住湿地,涉水冒雨;或汗出当风,外邪得以乘虚侵袭,阻于脉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痹证。《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若风邪偏胜为行痹,症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象多浮;若寒邪偏胜为痛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则剧,关节屈伸不利,患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多弦紧等;若湿邪偏胜为着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手足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朱氏治疗痹证均从“以痛为腧,以知为度”着手,并根据“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主之,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主之”的原则而取穴。常以局部阿是穴与循经取穴配合治之。至于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临床上称为热痹,除推拿外,又应结合其他内治或外治方法。

案4:何×,男,60岁。体丰气虚,卫外不固,痹痛有年,时轻时重,去年冬天,酒后汗出当风,又感新邪,右肩(月需)nao痹痛再作,经治五日痛息,但多年宿疾,根株未杜,春间痹痛又作发,屈伸作痛,仍踵前法施治。

取穴:风池、肩井、天宗、肩内俞、肩(月需)nao、曲池。

手法:推、(扌衮)、拿三法。

操作:1.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身后。先以一指禅推法的“蝴蝶双飞势”施于两侧风池穴约五分钟。然后沿颈椎棘突旁紧推慢移至两侧肩井穴,以指峰推约五分钟。使患者有酸胀重着的得气感。单手偏峰推右天宗穴约一分钟。轻泻之。

2.接上势。医者坐于患者右侧。患者右上肢自然屈曲靠在沙发扶手上。医者以右拇指指峰推肩内俞穴约五分钟,然后移向肩(骨禺)yu穴施术约五分钟。以(扌衮)法施于肩井、肩(骨禺)yu和肩内俞穴各二分钟,然后沿着手阳明经下行至曲池穴,施滚法约五分钟,要求柔和力透。

3.接上势。医者立于其后,以双手拿肩井穴,得气为度。

按:本案痹证属多年宿疾,时重时轻。此为湿邪侵犯分肉之间而引起肢体重着不移,屈伸作痛。《张氏医通》云:“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行,汗出四肢痿弱……。”但去年冬季,酒后汗出当风,又感风寒之新邪,故痹痛再作,新邪易除,五日而愈。但湿之中人,必源于虚,患者卫外不固,春间痹痛又发,所以仍踵蠲痹之前法。推风池、肩井穴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杜绝根株。《甲乙经》云:“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泻天宗以治右肩(骨禺)yu痹痛。虽然天宗穴有治肩重臂痛奇效,但朱氏很少用之,担心“走人元气”。即使类如本案,杜绝根株而必用之,也仅采取偏峰轻泻,绝不用点按之重手法。去邪而不伤正,于此略见一斑。肩内俞穴对肩(骨禺)yu痹痛疗效显著。

案5:黄××,女,37岁。肩背酸痛,上行于颈,下引腰及下肢,时轻进剧,右甚于左。近来又感风邪,酸痛加剧,累尤甚,恶寒肢软,肩井、膈俞两穴按之作痛,脉细软,苔薄白腻。

取穴:风池、肩井、膈俞、肾俞、环跳、委中、承山。

手法:推、按、拿、(扌衮)。疗程:六次,每日一次。

操作:1.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双手一指禅推法施于两侧风池穴约五分钟。然后沿颈部督脉经下行至两侧肩井穴,指峰推约五分钟,接着双手提拿肩井,使之气血流通。

2.患者俯卧位。医者坐于其左侧。先以指峰推于膈俞、肾俞穴,先右后右。再用(扌衮)法,顺脊柱两侧膀胱经诸俞穴自上而下约二到三次,尤以膈俞、肾俞穴为重点,共约十分钟,然后按揉环跳穴,以得气为度。下肢循膀胱经施以深沉的(扌衮)法至承山穴,重点在右腿。

3.患者仰卧位。拿委中、承山穴,得气为度。

按:本例肩背酸痛,上行于颈,下引腰及下肢,时轻时剧,经络痹阻显然可见,复又感受风邪,风性善行数变,旧恙未已,新病复起,更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酸痛加剧,累尤甚,恶寒肢软,为表邪外束、正邪交争之候。故朱氏之手法首取少阳之风池穴,既能使少阳功能加强令卫阳至表;又能将太阳经气激发,以舒通经络、祛邪外出。配肩井穴以加强疏通经络的作用。膈俞系八会穴中之血会,用以活血养血,亦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以治行痹,堪称允当。肾俞穴可振奋阳气,以驱散寒邪。环跳穴系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功能通经活络,除湿散寒,为朱氏治疗下肢、腰背痛常用穴。委中配肾俞、承山穴,能疏筋利节,不失为治疗腰腿痛的基本良方。

案6:沈××,女,60岁。右肩背素有痹痛宿患,间日以前,又感新邪,项强作痛,顾尚可,盼不利,下行背部不适,苔薄而干,脉弦。治宜祛风散寒,疏筋通络。

取穴:风池、新设、肩外俞、肩井。

手法:推、按、拿等法。 疗程:六次,间日而施。

操作:1.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双手一指禅推法施于两侧风池穴约5分钟。然后沿颈部督脉旁下行至新设穴,承上法施术约5分钟。接着,指按风池、风府、新设诸穴。揉拿项部数遍,以放松局部之紧张肌肉。

2.接上势。以指峰推右肩外俞穴约10min,候其发热得气,令患者缓缓转动颈部,以疏其筋脉。

3.接上势。双手揉拿肩井穴,令其俯仰转侧活动颈部,最后搓揉项背数遍而收功。

按:本例右肩背痹痛宿患,又感新邪,项强作痛,且下行背部不适,其为寒胜兼风胜可知。故取风池穴以驱风散寒。新设为经外奇穴,具有活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颈痛的主穴之一。肩外俞配肩井穴,共奏疏经通络之功。

医话

一、漏肩风的辨证施治

(一)病因病机

漏肩风成病之外因,是风、寒、湿三气。譬如说久坐或久卧潮湿的地方,或者露宿,或是沐冷水浴,或者感受寒邪如睡时露肩,乳妇以臂枕儿,都能引起本病的发生。即是中医学理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其虚而外邪乘虚进入,凝塞了肩部,并留在关节之间,导致漏肩风的发生。如感受了外邪就发病的,这是新邪,病症比较轻,治疗起来也比较容易。另外还有感受外邪后不马上发作,而是过了一个时期再发作的,这是伏邪,如果是伏邪,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难治。伏邪的漏肩风,短则一二年,长则三五年方能治愈。

内因方面,《内经》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脱)则虚”,所以一般说内因致病总属虚证为多,常见邪实正虚。内因,主要是因为劳倦伤阳,这阳指气而言。因劳倦而伤气,使阳明气衰,气血流行失去平衡。如果某一经经气出现障碍,厥阴之气会增加它的力量来帮助某一经的推动,与此同时有障碍的某一经反会觉得气的力量大而有风动的现象,如是阳明经有障碍时也是如此,这就使肩部阳明经的循行突起变化,于是劳倦伤阳,阳明气衰,厥阴风动,即引起本病的发生。因为血随气行,阳明络脉空虚,肝脏的风阳就会停留在该处,窜扰不休,形成了邪正争斗的局面,当正虚不能胜邪时,血少不能荣筋,就在肩部形成了漏肩风。

(二)辨证与诊断

《经》曰:“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以望、闻、问、切的四诊进行诊断。

望诊:实证新邪,面色微青,舌苔白滑。实证伏邪,面色青,舌苔白腻而厚。虚证面色青白,舌质绛、舌苔薄黄而滑。

动作方面,一般都上举不便,后弯欠利,邪伏久留者可看到肩峰突起。

闻诊:在病者的患肢肩胛上用手按压,病人不时发出或大或小的呻吟声。

问诊:询问肩部疼痛的情况。若久痛不停为重;若痛而能停较轻;若不觉痛而麻木则病久入深。同时要询问季节变化的情况。如果与季节变化有关,痛疼更甚,多数是实证。如果与季节变化无关,则是虚证。

切诊:实证新邪,脉多见浮缓。实证伏邪,脉沉迟缓。虚证,脉见濡弱或微弦。

还要注意肩部的按触,当按触到肩井穴处,就会觉得该处肌肉有增厚的感觉。在中府、尺泽穴按之作痛,并可牵引至背部和臀部。

(三)治疗

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实证用泻法,就是急推。虚证用补法,就是缓推。

一般取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骨禺)yu、巨骨、曲池、合谷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俞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穴。同时可以配督脉的风府穴。在此基础上,可随症加减。

手法:

1.推法 用大拇指在患处不断施以推法,有流通气血的功效。

2.拿法

一指为推,三指为拿。拿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斟酌轻重,慢慢用力,有驱散邪气的功效。

3.(扌衮)法

空手握拳,在患处滚动,用于肌肉较丰厚之处,有弥补推、拿不足的作用。

以上三种手法,交替使用35~40分钟后,用抖法。

4.抖法 一手托住病人肩臂,一手捏住病人的手,轻轻的抖动,有和气血的功效。

以上的治疗过程,每天1次,或每2天1次,或者可有更多的间隔,不要中断。经过一定时期,就可以治愈了。

附:验案三则

案1:陈××,女,54岁。身体素来强健。一年前,在下山时被卡车撞倒,

送医院摄片检查,发现肋骨和坐骨有裂缝,在广州住院四十余日,肋骨和坐骨裂缝痊愈,但右肩经常作痛,肩峰突起,经各科治疗没有好转。到上海后,还认为是筋骨损伤,所以先到石筱山诊所诊治,认为属推拿适应症,于是转来治疗。

来此就诊时,右肩特特突起,约有寸余,经常作痛,阴雨天尤甚。项微强,右臂上举和后弯都感到不便。自述症状逐渐加重,已有四个多月,屈伸也非常困难。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苔白,脉迟缓。按触肩部,巨骨、肩井穴的肌肉坚硬而肿,按之已不觉痛,臂部肌肉略有萎缩。此乃经脉受伤后,外邪乘虚而入,久留关节之间,阻碍肩部气血流行,是伏邪久留的漏肩风,所以从实证论治。

取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骨禺)yu、巨骨、曲池、合谷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俞、天宗穴。足少阳胆经的肩井穴。

手法:用推、拿、(扌衮)、摇、抖法。

每天治疗45分钟到1小时。经六个多月,完全治愈。

案2:钱×,56岁。右肩酸痛,已有三年。虽然严冬天寒,

睡时两肩总欢喜露在被外,习以为常。寒邪之重于此可见。右臂高举尚可,向后弯转很是困难,每逢气候变化或疲劳之后,更见严重。同时在缺盆下面有一小疖,时发时愈,发时流稀脓,经常不愈。正气之虚也可见。舌绛,脉沉细。肩井、巨骨穴处肌肉浮肿,按之,外虽松,而内有硬梗样,重按感到酸痛。证属虚实并见的漏肩风,正气既虚,复受外邪,论治补泻兼施。

取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骨禺)yu、巨骨、曲池、合谷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俞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穴。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配督脉的大椎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膏肓穴。

手法:推、拿、(扌衮)、摇、抖法。每天治疗45分钟,四个月治愈。

案3:俞××,67岁。右肩经常酸楚,高举很是困难,后弯更觉痛苦,气候变化时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白天较轻,夜晚发作严重,脉细弱,苔滑,肩井、巨骨穴处肌肉浮肿,按上去有酸楚的感觉,这是因高年脉络空虚,筋失所养,属虚证的漏肩风。论治用补法温通。

取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骨禺)yu、巨骨、曲池、合谷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俞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穴。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配足太阳膀胱经的膏肓穴。

手法:推、拿、滚、摇、抖法。每天治疗45分钟,三十八日治愈。

二、寒痹的病因及诊治

寒痹是痹证的一种。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减轻,可兼见手足拘挛。本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病症。

(一)病因病机

此病发病原因有多种,《灵枢·贼风》曰:“若有所坠堕,恶血在内而不去。”或“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或“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气血凝结,与邪相袭”,都可成为寒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此病的发生与饮食和居处不当关系密切。痹证日久不愈,病邪可由皮、肉、脉、筋、骨而渐入脏腑,成为五脏痹证,至此,病情常可虚实并见,治疗也更难了。

(二)辨证与诊断

《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经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寒痹的特征之一就是痛,所谓“寒气胜者为痛痹”,因此寒痹又名痛痹。因“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不通则痛。特征之二,病人有麻木或不痛不仁的感觉,《素问·痹论》曰:“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特征之三是寒,所以有寒冷的感觉,《素问》曰:“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寒痹患者面色无华,舌苔多见白苔,也有白转黄腻者。患处可见异样的情况,感觉重而不能举,其病在骨;屈而不能伸,其病在筋;四肢不仁,病在肉;有怕冷的感觉,其病在皮肤。脉涩而紧。

(三)治疗

“寒痹益温”本病多采用温经的方法,使气血流通,逐邪外出。

取穴:本病可涉及全身关节,所以取穴宜采用以下主穴。虚证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膏肓俞穴;实证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宗穴。背部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穴;胸部取任脉的中脘穴;腹部取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任脉的气海、关元穴;上肢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骨禺)yu、臂(月需)nao、曲池、合谷穴,足少阳胆经的肩井、督脉的风府穴;

下肢取足少阳胆经的居liao、环跳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其余可局部取穴。

手法:推、按(足三里),(扌衮)上下肢,拿(风府、肩井)。

附:验案

某病员,患病已有14年。症见面色灰黯,脉大,舌苔黄腻,背脊肥大,右肩酸痛,肩俞、腹部肌肉增厚,乳头旁虚里部位更甚,腰俞、长强穴部位用掐法,麻木而不觉痛,两足两膝酸痛。背脊两旁肌肉似竹管样共有8条,实为罕见。

腹部冰冷,时有腹泻。此寒痹病在筋、肉、皮,治用温通法。共推55次而愈。见效的一天,自觉全身的冷气慢慢的向下走到足部,当觉得有一股冷气出去后,各种症状逐渐开始消失。

三、小儿手足痿弱的施治

小儿手足痿弱症,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此病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多由外感风毒之气后,因发热痉搐(所谓惊风)之后所引起的,因而称之为“惊瘫”;现代医学认为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多见5岁以下婴幼儿。此病症以肢体呈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以下肢瘫痪为多见;下肢病变有内翻、外翻、跟腱萎缩、拘挛和膝盖向后五种。

治疗

通经活血,荣筋养肌,矫正畸形。本病治疗过程缓慢,上肢瘫痪较难恢复。

取穴:上肢(骨禺)yu督脉的大椎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俞、(月需)nao俞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肩

、曲池、手三里、合谷、臂(月需)nao穴。

下肢:督脉的大椎、命门、阳关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志室、大肠俞、上liao、委中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

手法:推、(扌衮)、摩、按、摇法。上肢加抖法。

附:验案四则

案1:××,1岁。发热3天后即见本病。右下肢痿弱,内翻,拘挛,

肌内萎缩。取大椎、命门、肾俞、志室、上liao、委中、仆参、足三里穴。经治疗七个月痊愈。

案2:谢×,4岁。发热14天,热退后3天即来诊治。两下肢都痿弱,内翻,右肢更甚,肌肉已萎缩,皮肤呈白色,汗毛粗。取穴同上,经六个月治疗后,恢复正常。

案3,王×,4岁。发热7天,热退后2天即成痿弱症,来治疗时,右下肢跟腱萎缩,望之凹陷。取穴同上,加委阳、承山两穴。一个月治疗后,跟腱凹陷的地方逐渐恢复,病肢平卧已略能抬起,四个月完全恢复。

案4,石×,3岁。病起2年,来时右下肢萎缩,内翻,右跟腱萎缩。取穴、手法同上,治疗11个月恢复正常。

四、腰痛的证治

(一)病因病机

腰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素问·脉经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从经络角度看,腰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肾经经过的通路。肾与膀胱互为表里,所以肾经的腰痛多属内因性,膀胱经的腰痛多属外因性的。因此,腰痛和肾、膀胱两经关系最为密切。

腰痛,不外乎以寒、湿、肾虚、外伤为主要原因,而使太阳膀胱、少阴肾的经脉受到影响,而又总以寒、湿两气居多。

(二)辨证与诊断

寒湿自外侵入,因雨水湿衣和坐卧湿地受病的腰痛,此属表证。真阴亏损,年老力衰,劳倦损伤,酒色斫丧,七情忧郁等所致的正气损伤、肾气亏损腰痛,此属里证。表证的外感病邪,有突发暴痛的,此为实证。素来身体虚羸,渐渐积累而发的,多为虚证。

表实证,面色带青,苔白,脉浮缓。里虚证,面色青白或黧黑,舌质光绛,或苔见白而干,有时转黄。这说明阴津损耗,寒湿之邪存在已久,脉见细微。

当遇到阴雨天气,或久坐而痛,且有沉重感者,这是湿重伤腰。内科辨证为“肾着”,肾着汤(干姜、甘草、白术、茯苓)主之。当遇到寒冷而痛,或喜温暖,此属寒重伤腰。当郁怒而腰痛的,这是气滞所致。当跌伤而腰痛的,这是血瘀所致。若是一动即痛,往往是肾虚所致。

用手按触腰部,肌肉会出现细纹。在脊椎旁按触,仔细听可有一种“格格”之声。按肾俞穴,平时有空的感觉,有病时则会有实质的异样感觉。当按在腰部上作酸,病人喜重按并感到舒适时,病就越重。

(三)治疗

腰痛的推拿治疗用推、摩法。特发性的腰痛用泻法,一般为平补平泻法,如果是阴虚腰痛,多用补法。

取穴:足太阳,膀胱经的三焦俞、肾俞、上liao穴。任脉的气海、关元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督脉的脊中、命门穴。还有局部痛点取穴。

附:验案四则

案1:某男,57岁。一天上午,不慎在工地跌倒,致使腰部受伤,疼痛很利害,深夜痛更甚,坐立困难。在脊中、命门两穴用手按之,痛不可当。有时小便失禁。此为跌伤腰痛,治拟活血化瘀。取脊中、命门、腰俞、肾俞、膀胱俞、上liao六穴。手法推、摩法同时并举,八次而愈。

案2,某男,36岁。有腰痛史,一次因搬东西不慎扭伤腰,痛甚,俯仰困难,转侧不便。脉见沉细,舌苔黄腻。此为扭伤腰痛,治拟舒筋活血,温通经络。取督脉和膀胱两经穴,只治疗四次即愈。

案3,某姓。患风湿病已16年。一天命门之际突然作痛,以致卧床转侧困难,行动不便。三天后才来医院治疗。来时痛得非常利害,面色发青,手发抖。此突发腰痛,治拟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取命门、肾俞、腰俞、环跳穴加督脉穴,七天治愈。

案4,某女,46岁。患腰痛已14年,经常发作,坐久后站立困难,

卧床转侧不便,在气候变化和疲劳时更甚。月经来时,须卧床几天,针刺样痛,命门穴按之作痛,肾俞穴酸楚。此乃寒湿停留,久而未去,血不养经而致的宿恙腰痛。取脊中、命门、肾俞穴,十四天治愈。

五、腿股风的辨治经验

(一)病因

腿股风,是腿腹部分(后侧)感受外邪而致的一种疼痛性病症(现代医学称之为坐骨神经痛)。其发病与受寒、潮湿、疲劳过度,或因酒湿太过等因素有关。本病多为一侧腰部、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其主要症状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放射性、烧灼状,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重。

(二)诊断

患者身体身体侧倾,行走困难,面色萎黄,消瘦,舌苔黄。疼痛发作时,常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直至足踝部有痛感,午夜痛更甚。痛时,腿平放或侧放稍感舒服,但只能维持片刻。转侧困难,疼痛牵引至腰部。病人常痛得不住呻吟。脉弦紧,按触腿股作痛。

(三)治疗

取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八liao、承扶、委中、昆仑穴。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三阴交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少阳胆经的环跳穴。手法用揉、推、(扌衮)、按、摇五种。

附:验案

某男,33岁。右侧下肢腿腹部酸痛,痛而不能举步。痛处在肾俞和环跳穴部位。深夜或略坐片刻时,疼痛更甚。小腿肌肉发胀,在气候变化时有针刺样痛感,难以忍受。此腿股风乃受风寒所致,治拟温通经脉。取穴:肾俞、委中、命门、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六穴。用揉、推、(扌衮)、按、摇五种手法,每日1次,每次10 分钟,二十天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