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体内阳气确实虚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8-19

赵作伟 山西省绛县中医医院

赞成“空虚”论

笔者赞同王玉生医师的观点:炎热的夏季,人体内阳气空虚。自然界的阳气在一年四季中经历着升、浮、降、沉的圆运动。即春天,阳气从地下升起,逐渐上升;夏天,阳气浮越在高空;秋天,阳气开始下降,逐渐降入地下;冬天,地下的阳气进一步沉入地下的水中,潜藏起来,以便来年再升发。所以冬天地下阳气充足,高空阳气空虚;夏天高空阳气旺盛,地下阳气空虚。这种现象可从冬天井水是温的,土窑洞里很暖和,而夏天井水是凉的,窑洞里也是凉的得到验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且与大自然保持着同步的规律性变化,此即谓“人与天地相应”或“天人合一”。故人体内的阳气在一年四季中同样经历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运动。冬天阳气潜藏在体内的肾里,所以冬天人体内阳气充实,体表阳气虚弱;相反,夏天人体内阳气外越,所以此时体内阳气空虚,体表阳气旺盛。临床常见一些脾肾阳虚的病人,冬天如果不慎食冷,最多也就腹部隐隐作痛;但如果在夏天饮冷,则常会引起洞泻不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夏天体内阳气空虚,使人体更加虚弱的缘故。

近治患者刘某,34岁,女,商场营业员。素体阳虚,近日因天气炎热,酷暑难当,为消暑先吃西瓜,再吃雪糕,不料很快引起腹痛,继而开始腹泻。泻出稀水样便,每日七八次。进食渐少,疲乏无力。诊见脉沉弱无力,手指凉,舌淡体大,边有齿痕,苔水滑。此乃寒邪直中,戕伐虚阳,中焦失职,脾虚不运,水走肠间,发为泄泻。治以温阳化气,健脾止泻。处方: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干姜15克,制附子10克,苍术15克,砂仁10克,车前子15克,炙甘草8克。2剂,水煎服。3天后患者告曰:服药1剂,便次减少,大便变稠;剂尽大便成形,每日1次,饮食正常。

笔者认为人体内阳气的升、浮、降、沉的运动是造成夏天人体内阳气空虚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而王玉生医师列举的诸如夏天人体腠理疏松,汗出增多;人们喜欢冷饮;喜欢开空调等只是促进阳气散发并引起体内阳气空虚的诱因,是外因。

反对“旺盛”论

笔者不能苟同王金成医师的观点。因为人体是一个立体的整体,按层次分有表层的皮肤、腠理;中层的肌肉骨骼及里面的脏腑。就脏腑而言又可分为上焦的心、肺,中焦的脾、胃和下焦的肝、肾。如果笼统地说人体,所指部位就不够准确。因为正如我们在前面论述的那样,体表和体内阳气的虚实,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王金成医师说“炎夏,人体阳气当最为旺盛”。如果这里的“人体”是指体表,那当然是对的;如果是指体内,那显然就不对了。但是“造化之气,以中下为本”。照此观点,人体的根本应该是指下焦的肾。也就是说,看人体阳气的虚或旺,要用肾阳作标准。肾阳虚就是阳虚,肾阳旺就是阳旺。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夏天人体内肾的阳气是空虚的,这样王金成医师认识的错误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说:“‘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之最高景界。”细思一个“人体”,一个“体内”,所指范围和部位大相径庭。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就会造成认识和理解上的模糊和错误。

人们都知道《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名句。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古人认识到了春夏人体内阳气空虚,才谆谆告戒人们去养护、去补充,对于素体阳虚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至于说到秋冬养阴,那是因为充足的阴液才更有利于阳气的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