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巧治“溃结”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9-26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简称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遗传、精神因素等有关,临床上以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由于本病病情缠绵,迁延难愈,易于复发,治疗颇为棘手,且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因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来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证实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具有自身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采用中药复方煎汤口服、中药脐饼外敷、中药保留灌肠三管齐下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获得了良好效果。

中药复方煎汤口服,以炒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云苓10克,炒苡仁30克,炒扁豆15克,淮山药10克,防风10克,陈皮10克,炒延胡索20克,赤白芍各20克,台乌药10克,煨诃子15克,石榴皮15克,白及15克,三七粉5克(冲),赤石脂15克,黄芪30克,白头翁15克,蒲公英15克,甘草6克为基本方。中医辨证属肝郁乘脾而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少腹拘急,胸胁胀痛者,加香附10克,青皮6克疏肝理气止痛;脾胃虚弱而见食后即泻,大便稀溏,夹有黏液,食少纳呆者,加苍术15克,高良姜6克补气健脾和胃;寒热夹杂而见腹泻便秘交作,夹有泡沫,便前腹痛,得便即宽者,加黄连3克,黄柏5克清热坚阴止痢;脾肾阳虚而见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加附片10克,杜仲15克温补脾肾。日1剂,水煎2次,取汁液200毫升,分两次早晚温服,以1个月为1个疗程。

中药复方研末调敷神阙,药用丁香、小茴香、肉桂、五倍子、艾叶、白胡椒、冰片各5克,共研细末,以生姜汁调成糊状,涂抹于纱布上,涂抹面积约15厘米×15厘米大小,贴于脐中神阙穴周围腹部皮肤上,以TDP灯照射约30~40分钟,每日1次。疗程同上。

中药复方煎汤保留灌肠,药用苦参、地榆、白及、乳香、没药、黄柏各10~15克,浓煎至250毫升装入玻璃瓶中备用,用前将药液加热至35~40℃,插入肛管深度为15~20厘米,缓慢将药液滴入肠腔内,患者取头低臀高膝胸位20分钟,每日1次。疗程同上。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肠癖”、“大瘕泄”、“肠风”、“脏毒”等范畴。该病的病理基础以脾肾两虚为本,以湿困、肝郁、瘀血、湿热为标,临床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血同病。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所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该病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明显延长药物与病变部位的作用时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修复肠道溃疡面,促使炎症吸收及溃疡愈合,同时经直肠给药可避免和减少消化液和消化酶、肝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和破坏,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肚脐属中医“神阙穴”,是经脉系统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脐部皮下无脂肪组织,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和吸收,同时脐下腹膜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从而有利于药物直接穿透皮肤而进入血液循环,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基于以上理论认识,我们采用中药汤剂口服、中药脐饼外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其中中药汤剂中的炒党参、炒白术、云苓、炒苡仁、炒扁豆、淮山药可健脾渗湿、补脾益肾,陈皮、防风、白芍、炒白术抑肝扶脾,炒延胡索、台乌药、赤芍、三七粉活血止血,行气止痛,煨诃子、石榴皮、赤白脂、白及、黄芪涩肠止泻,生肌敛疮,蒲公英、白头翁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涩肠止泻,生肌敛疮之效。中药复方煎汤保留灌肠功能清热化湿,活血止痛,生肌敛疮。中药脐饼神阙穴外敷则可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以上中医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内外并用,多管齐下,标本兼顾,气血同治,从而获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