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朝百脉 非肺潮百脉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4-01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近日拜读《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3月23日发表的《肺朝百脉:肺使百脉如潮》(下文简称《潮》文)后深受启发。但是对将“肺朝百脉”理解为“肺使百脉如潮”一说,笔者不敢苟同。

《潮》文认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如果再讲一次“百脉汇归或‘会聚’于肺”,语意上就重复,并使下文缺少主语,与紧接的“输精于皮毛”的语意也衔接不起来。笔者认为,实际上“百脉汇归或‘会聚’于肺”是“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的互文,着重说明了所要阐释的内容,并且指明了因果关系,亦符合文理与逻辑关系,故无重复之嫌。此外,所谓使“输精于皮毛”缺少主语的说法,实际上是省文的写作手法,补充完整即“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肺)输精于皮毛”。

《潮》文“查‘朝’字原为‘早晨,太阳升起’之意,在《内经》中亦与现代汉语的‘潮’字通用。古人对于海水之定时涨落,习惯上早潮曰潮,晚潮日汐。在《内经》中就用潮汐般日夜周期性有规律运动来形容气血之运行。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有‘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之说。”然张景岳对“八溪”的注释为:“八溪者,手有肘与腋,足有胯与腘也,此四肢之关节,故称为溪。”如是,四肢之关节如何能做到潮汐般日夜周期性有规律的运动?此外,将张景岳的注释“朝夕者,言人诸脉。髓、筋、血、气,无不由此出入而朝夕运行不离也”认为是“潮汐般日夜周期性有规律运动来形容气血之运行”是不妥的。从“无由此出入而朝夕运行不离也”可以看出,张景岳注释实际上是指“气血日夜运行,周而不息”之意。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的气机,所以血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与调节。“肺朝百脉之气”后,通过肺的宣降作用,将水谷精微之气布散至全身,外达于皮毛。

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此“朝夕”指“早晚”而言。《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此段文字表明“朝夕”代指“时刻不间断”之意。此皆无“潮汐”之意。如此,怎能用“潮汐”来形容气血的运行规律。

《潮》文通过言“肺能主生化于五味的三阴三阳之气”,便得出“使得百脉之气血如潮汐般昼夜周期性运行”,实在令人费解。《潮》文“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都可以通过肺经之寸口反映出来。因此,‘肺朝百脉’与‘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关系的论述,可以作为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之说,恰好佐证了“肺朝百脉之气”的医理。这是因为,百脉之精气汇聚于肺,肺通过宣降作用布散到全身,全身的精气又环流入脉中,脉中精气,通过不断运动,周流于四脏,这些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但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而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最易表现于寸口,于是寸口脉搏的变化便在一定程度上“决死生”。

《潮》文通过“《阴阳类论篇》言,‘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王冰曰,‘此正发明肺朝百脉之义也’。王冰注曰:‘太阴,谓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阴也,脉气之所行,故脉皆至于寸口也。’‘寸口者,脉之大会’是‘肺朝百脉’的外候也”之语,便得出“肺脏为‘六经之所主’”,似为不妥。《阴阳类论篇》明言:“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何出“肺脏‘为六经之所主’”之言?若因“交于太阴”及王冰注“太阴,谓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阴也,脉气之所行,故脉皆至于寸口也”,而得“肺脏‘为六经之所主’”亦医理不通,因为“太阴”“寸口”皆不等于“肺”脏。

总之,笔者认为,“肺朝百脉”之“朝”,为“朝会、会聚、汇合”之意;“肺朝百脉”就是“百脉之气朝于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