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伏立康唑

时间
2004-06-04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属于第2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它的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口服吸收好,是临床治疗真菌病的新药。

药理作用

伏立康唑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α-甾醇的脱甲基作用,从而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合成,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选择性高于各种哺乳动物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伏立康唑抑制酵母菌并杀灭某些丝状有机物,对霉菌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亲和性比对酵母菌的更高,可使麦角甾醇合成完全受阻,导致细胞死亡。它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有极好的抗菌活性,对病原性酵母菌的抗菌活性高于氟康唑,对足分支霉菌属、镰刀菌属、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和新生隐球菌也有活性。

药代动力学

伏立康唑口服吸收迅速,血浆达峰时间小于两小时,消除相半衰期为6小时,相对生物利用度90%。药物以非线性动力学方式清除,在多剂量用药后,其平均和最大蓄积浓度为3倍和5倍,并在6天后达稳态血药浓度,负荷剂量用药达稳态血浓度的时间可减少为3天,分布容积为2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8%。动物和人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一半,脑组织中浓度比脑脊液中高,仅有不到5%的药物以原型从尿液中排出。药物通过肝CYP450酶系代谢,代谢物无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经尿液排泄。

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伏立康唑主要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对氟康唑耐药的严重侵袭性念珠菌病以及由足放线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对于深部真菌感染,伏立康唑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优于两性霉素B。临床上,伏立康唑主要用于进行性、有致命危险的免疫损害患者。研究发现,对感染性侵袭性曲霉病患者应用伏立康唑后的治疗反应、耐受性均优于两性霉素B,药源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资料显示,对于晚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有免疫功能损害的感染者,应用伏立康唑能有效控制口、咽及食管白色念珠菌病和侵袭性曲霉病,而感染曲霉菌的有免疫损害的患者应用常规两性霉素B治疗往往无效。

药物相互作用

伏立康唑通过肝脏代谢,存在与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因此,不能与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普瑞博思、匹莫齐特、奎尼丁、利福平、卡马西平、麦角胺、二氢麦角胺、苯巴比妥、西罗莫司等药物合用,在仔细权衡利弊下才可与利福喷汀合用,与环孢素、他克莫司、泼尼松、苯妥英、奥美拉唑、华法令和喹诺酮类药物也有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在用药后30分钟内发生可逆性、与剂量有关的视觉障碍,包括亮度增加、模糊、色彩感改变和畏光,但仅限于30分钟内。少数患者用药28天后可出现视网膜异常并可持续整个用药期间。其它不良反应有发烧、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外周水肿、皮疹、败血症、呼吸障碍和转氨酶升高,偶可发生幻觉、暴发性肝衰竭、光敏反应、史-约综合征(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表现为发烧和低血压的类过敏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