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三院乳腺癌耐药研究取得新进展

时间
2005-11-30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学院副院长、内三科主任张清媛教授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在国内首次提出从生长信号传导角度探讨三苯氧胺的耐药机制。此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中乳腺癌三苯氧胺的个体化用药,对逆转三苯氧胺耐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三苯氧胺耐药的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长期以来,以三苯氧胺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广泛应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各期乳腺癌患者,大大降低了乳腺癌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但三苯氧胺耐药的发生严重限制了其应用,是乳腺癌患者用药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其耐药机制始终不甚明确。有观察表明,尽管生长因子受体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对三苯氧胺治疗耐药,但仍有部分HER-2过表达患者应用三苯氧胺有明显效果,因此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三苯氧胺一直是主要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据悉,近年来对三苯氧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雌激素受体的丢失及变异上,而仍有50%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抵抗三苯氧胺治疗,且部分应用过三苯氧胺的患者在复发时,雌激素受体仍然存在。所以受体的丢失与变异并不能完全解释三苯氧胺耐药的发生机制。

就此,该院张清媛、赵文辉等人在国内首次提出从生长信号传导角度探讨三苯氧胺的耐药机理。他们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三苯氧胺耐药细胞系MCF-7/TAMR,以此模仿临床中三苯氧胺耐药的发展。研究首次发现,其生长因子受体HER-1、HER-2传导的生长信号与三苯氧胺耐药密切相关。目前他们已着手通过干预细胞内外信号的传导,进一步揭示信号蛋白网络与三苯氧胺耐药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更加深入地探讨三苯氧胺的耐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