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改善白血病药物治疗副作用

时间
2006-01-16

由黑龙江省血液学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兼血液内科主任周晋教授主持的“三氧化二砷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对白血病和实体癌的治疗研究”,最近已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亚砷酸(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白血病易加重患者的高白细胞血症,甚至造成部分患者死亡这一药物副作用。

白血病是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白血病4万多例。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一种毒药——经口进入人体60毫克即可致人死亡。然而,三氧化二砷对癌症却有显着的疗效。现有的临床研究和临床证据显示,三氧化二砷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T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其它血液肿瘤。不久前,国际上有4个不同的研究均证实,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有很高的疾病缓解率和很长的缓解时间。目前,亚砷酸注射液在国外已被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但临床试验也表明,用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容易加重患者的高白细胞血症,甚至可导致部分患者死亡,这成为该药应用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减轻该药的这一副作用,周晋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建立了相关的肿瘤细胞株及动物模型,并采用原子荧光技术、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给药方式干预下细胞内外的砷浓度、细胞分化/凋亡比率、心肌细胞膜电流、胞浆钙浓度变化和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某些酶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系统地阐述了砷浓度与细胞分化/凋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建立了亚砷酸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及其数学模型,从而精确地控制了亚砷酸静脉输注的速度和用药量,并在对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和随访中,证实了亚砷酸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的优势:将与该药治疗相关的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降低了30%。

此外,周晋教授等在研究中还发现,三氧化二砷的最初作用靶点为细胞膜,这就为三氧化二砷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可加重高白细胞血症这一药物副作用,并为采用砷剂治疗其它恶性肿瘤提供了新思路。同时,该研究原创的一系列实验体系及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三氧化二砷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实验基础——这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乃至实体瘤的治疗,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