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效果确切

时间
2006-02-21

一项由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内科李宝春教授承担的黑龙江省科技厅攻关课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近日结题。

在此项研究中,李宝春教授等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适应证选择、支架置入方法、球囊扩张应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药物对成形术后血小板功能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结果证实,上述血管成形术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患者术后30天的相关病死率为1.1%,总的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为5%,6个月造影随访的再狭窄率约为2.3%~4.8%。

在这项系统的临床研究中,李宝春教授等首先对26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然后为其置入自膨式支架,术中对5例患者进行了球囊扩张,对3例患者应用了保护装置。结果,26例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其血管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30%,在术后随访10~22个月中,仅有1例患者发生再狭窄。与此同时,李宝春教授等还为3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置入了球囊膨胀型支架,也全部获得成功——患者血管的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20%,在术后随访10~24个月中,仅有两例患者发生再狭窄。

在此基础上,李宝春教授等又对52例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而接受血管成形术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抑制剂氯吡格雷的疗效对比观察。通过对治疗组用药前后的血小板ɑ-颗粒膜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照,他们证实,氯吡格雷对于抑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减轻其炎症反应,确有积极的临床效果。在进一步的降脂治疗观察中他们发现,辛伐他丁也具有一定的内皮保护功能,并能降低血脂,减缓动脉硬化进程。

李宝春教授介绍,脑缺血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和致残率最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这种破坏性疾病95%由血管因素引起。颈动脉血液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颈动脉狭窄大于70%就会导致大脑的低压灌注,并引起远端血管的梗死。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伴视觉症状,最终导致严重的脑卒中及血管闭塞。上述研究证实了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远期疗效,这对于我国临床以介入方法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