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化疗有了低剂量给药方式

时间
2006-03-22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成功地摸索出一种“低剂量靶向给药方式”,应用于肿瘤微血管系统和免疫调节系统取得了显着疗效。特别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上,显示出了高效、低毒、不易耐药的优点。此项研究成果已在今年2月发表于美国权威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杂志》(《BBRC》)上,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化疗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疗法之一,但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怎样能使肿瘤化疗在高效的前提下,毒副作用降到最低?该院副院长、内三科主任张清媛教授为此进行研究,他们将低剂量环磷酰胺、小剂量希罗达(卡培他滨Capecitabine)与另外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应用于晚期乳腺癌、肺癌患者,以内皮细胞为靶点,进行持续低剂量用药。张清媛认为,在常规化疗方案中,处于化疗间歇期时,内皮细胞能得到恢复,接受其供养的未被杀死的肿瘤细胞也在恢复和生长中,从而增加了耐药肿瘤细胞的出现,而低剂量环磷酰胺的持续给药方式则避免了这一现象。

本项研究显示,持续低剂量环磷酰胺应用于肺癌患者,免疫组化结果检测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和最大耐受剂量环磷酰胺组明显下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较对照组下降,证实了环磷酰胺持续低剂量给药具有确切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类似,其生长和转移有赖于瘤体内血管的形成。由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将成为恶性肿瘤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抗癌策略。

张清媛说,由于内皮细胞遗传性质稳定,故不易产生耐药。正常成年人的血管形成基本停止,内皮细胞常处于不分裂状态,只有在妊娠、月经周期、炎症、外伤和肿瘤等特殊情况下,血管形成才被启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机体正常组织影响小。当低剂量环磷酰胺合用另一种抗血管生成药时,其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更为明显,进而控制了肺癌肿瘤细胞增殖,促进了其凋亡。

张清媛教授课题组的实验显示,活性增殖的内皮细胞较增殖的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更敏感,理论上可通过降低化疗药的浓度以特异性地靶向于肿瘤内皮细胞。将这样低浓度的化疗药长期持续使用,避免了常规化疗方案中内皮细胞在化疗间歇期的恢复,增加了其抗血管生成效果,起到了长期抑制肿瘤的作用。

专家评价指出,这一方法改变了细胞毒化疗药物的常规用药方式,适合于体质弱、年龄大的患者,尤其适宜于晚期、已不能耐受常规化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