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证实:白藜芦醇有抗艾滋病病毒作用

时间
2006-07-27

广州中医药大学杨子峰、洪志哲等人日前完成的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研究表明,中药虎杖提取物白藜芦醇具有抗小鼠体内艾滋病病毒作用。

艾滋病(AIDS)是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治疗药物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肌苷(DDI)等不能完全杀灭HIV病毒,而且毒性大,价格昂贵。从中药中提取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是国内外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杨子峰等研究人员将50只小鼠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小鼠均腹腔接种与HIV同属于逆转录病毒的白血病病毒(FLV),复制小鼠艾滋病模型。模型组小鼠又分为模型对照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AZT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组小鼠每天以蒸馏水灌胃,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白藜芦醇剂量为20毫克/千克体重,白藜芦醇低剂量组白藜芦醇剂量为4毫克/千克体重,AZT组AZT剂量为100毫克/千克体重,在病毒攻击后1天开始以灌胃方式给药,连续给药21天。给药21天后剖杀小鼠,计算小鼠脾指数与脾指数抑制率、胸腺指数(质量比)、外周血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以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白藜芦醇高剂量组能抑制模型小鼠的脾肿大(P<0.05)和胸腺萎缩(P<0.01),升高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正常对照组CD4+细胞记数为47,模型对照组CD4+细胞记数为15.53,白藜芦醇高剂量组CD4+细胞记数为30.96,白藜芦醇低剂量组CD4+细胞记数为22.44,白藜芦醇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D4+细胞计数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但对外周血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未见显著性影响。说明白藜芦醇具有一定的体内抗小鼠艾滋病病毒作用。

白藜芦醇为一种中药单体,以往的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保护心血管、保肝等功效,近年来还发现有抗病毒作用,尤其是白藜芦醇及代谢产物白藜芦醇葡萄糖苷,体外研究发现其具有抗HIV活性甚至可增强现有抗HIV药物的作用,但其在体内的抗病毒效果及有关机制的研究未见报道。对药物体内抗HIV的研究,目前认为使用MAIDS鼠艾滋病模型较为简便而实用,为此,杨子峰等研究人员从美国引进复制了FLV病毒的MAIDS模型小鼠。FLV与HIV同属于逆转录病毒科,能较好地模拟人类艾滋病的症状特点,MAIDS模型多用于筛选评价抗HIV药物、疫苗,如临床已经使用的AZT、DDI、双脱氧胞苷(DDC)等药物都是通过FLV模型小鼠研究证实其疗效的,该模型还用于研究AIDS的发病机制。

杨子峰的实验结果显示,小鼠每千克体重口服白藜芦醇20毫克可抑制FLV引起的脾肿大。脾脏为病毒的主要靶器官,FLV感染鼠的脾增重多少可定量反映病毒量,因此药物能否抑制病毒,脾指数为一个直观而可靠的指标。脾脏有丰富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都参与体液免疫反应,所以在实验中白藜芦醇可抑制脾肿大,显示其不仅具有体内抗FLV作用,还可能具有提高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从免疫学指标的实验结果来看,白藜芦醇对细胞免疫具有很好的上调作用,特别是在逆转录病毒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表现尤为显著,显示该药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抑制FLV引起的免疫缺陷,是一个较好的免疫调节剂。研究人员认为,白藜芦醇治疗小鼠艾滋病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