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药物开发蓬勃开展

时间
2007-04-11

反义药物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专一性)的特殊核苷酸类物质,若按其化学属性应归属于寡核苷酸类物质。由于它只同人体内对应的mRNA结合,不会影响人体其他组织,故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药物。

迄今为止,医学界所了解的疑难杂症绝大多数与体内某些基因的病变有关,包括肿瘤、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症、牛皮癣、糖尿病、视网膜黄斑退化症、克罗恩氏症(慢性结肠炎)、非典型性肺炎(SARS)、血管炎以及艾滋病引起的并发症(如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等,而反义药物能在第一时间内制止能产生致病蛋白质的基因,如果可开发出针对上述病变基因的反义药物,就能从源头上遏制致病蛋白质从而治疗疾病。

美德相关研究成果频出

在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研究以后,国外的反义药物开发业现已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据了解,以美国和德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所开发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反义药物新药约有38种之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反义药物更多达上百种。

1998年8月27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了由ISIS公司开发的全球第一个反义药物“Vitravene”在美国上市。该药主治艾滋病患者中十分常见的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Vitravene为注射剂,患者每月只需注射一次药物(利用专用针头直接注射进眼球内),有效率高达80%~90%。紧随ISIS公司之后,美国Eyetech制药公司于2001年上市了第二个眼科用反义药物Macugen。此药主要用于治疗老年人中十分常见的视网膜黄斑退化症。迄今为止,尚无药物能治愈上述两种眼病,因而这两个专治棘手眼病的新型反义药物的上市,极大地激发了西方制药厂商开发反义药物的热情。

2003年又有一个“重磅炸弹”级的反义药物Fuzeon在美国上市。此药是新一代抗艾滋病病毒(HIV)新药,属于病毒的融合阻止剂类药物,能“锁定”HIV基因,使其无法发挥“融合”功能并在人类T淋巴细胞内复制,并最终消亡。Fuzeon的发明在迄今所开发的艾滋病治疗药中堪称为“里程碑”,开创了艾滋病的全新治疗思路。

2003年以后,美国FDA又先后批准了几种反义药物新药上市,其中包括:专治发病率较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Genasense、专治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Tysabri。与此同时,英国和以色列两国共同开发出一种专治重症肌无力的新型反义药物EN-101(Monasen)。鉴于重症肌无力在美国也是一种发病人数相对较多的罕见病,故美国FDA本着特事特办的态度于2003年11月24日正式批准英、以两国共同研制的EN-101(Monasen)获得美国“罕见病用药新药”证书,准予在美国销售。据介绍,EN-101是一种直接针对产生乙酰胆碱酶的mRNA的反义类药物,而乙酰胆碱酶的过量分泌是引起重症肌无力的直接原因。

2006年6月9日,美国FDA又批准了一种新型反义药物在美国上市——ISIS-301012(RASONS)。它是一种专门治疗家族性(遗传性)哮喘的新药,可从源头上遏制哮喘的发生,降低急性哮喘的死亡率。

由于反义药物均为蛋白质类药物,故一般只能加工成注射剂(如上述已批准上市的所有反义药物均为注射剂)。近悉,美国Hybridon公司已开发出一种适合口服给药的新型反义药物。它是一种抗癌药,可用于治疗十分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一旦通过临床试验,它将成为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治疗肺癌的口服抗癌新药,且无常规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美国Biogen公司开发的一种全新反义药物——Newgene正处在临床试验之中。据介绍,此药的目标并非致病蛋白质的基因物质,而是人类肝脏里的一种常见酶——P450,可以解决P450酶分解进入体内药物(首过效应)的难题。国外所进行的Ⅰ、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如将该药与常见抗焦虑症药物丁螺旋酮配伍使用,不仅能使后者的用药剂量减少一半,而且可因此减少其毒性、增强疗效。更妙的是,只要停止使用该药,肝脏中就能自动恢复产生P450酶,故不会对肝脏P450酶的生成机制形成永久性影响。该药一旦上市,将对现有药物的给药和使用方式产生强烈冲击。

德国较早从事反义药物开发的生物工程公司Antisense Pharm已研制出若干个新型抗肿瘤反义药物,它们专门抑制特定的关键肿瘤蛋白质的产生。如AP12009在动物实验中已显示出良好的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瘤、胰腺癌与黑色素瘤等棘手肿瘤疾病的效果。可以预期,一旦AP12009通过欧洲多中心临床试验,将会开创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瘤在内的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新天地。

另据报道,美国礼来制药公司也在开发类似于AP12009的反义抗癌新药,代表性产品为“LY2275796”。据说,其抗癌谱与抗癌作用机理与AP12009大同小异。

最新研究聚焦于“黄金子弹”

早期开发的反义药物大多使用人体固有遗传物质作为药物骨架,而这类产品在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分解与排泄,所以实际使用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已进入Ⅲ期临床的多种反义药物(包括治疗心血管再狭窄的药物、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与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等),均因在体内试验后效果不明显,而被美国FDA拒之门外。

20世纪初,纳米技术的新应用使反义药物的加工和体内作用机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此之后反义药物才真正成为一种可供临床使用的新药。反义药物研究的一大新进展是:将纳米黄金颗粒加工成反义药物的载体,使其更容易与靶器官结合,从而加快治疗进程。

美国研究人员将反义药物——寡核苷酸类物质与纳米黄金颗粒一起加工成“黄金子弹”,通过特种手段将这些肉眼看不见的“黄金子弹”射向靶器官,使其与产生致病蛋白质的基因结合,最终使致病蛋白质难以产生,疾病得以痊愈。美国一些医学机构所做的动物实验已证实:纳米黄金颗粒寡核苷酸类反义药物能义药物输送至靶器官,从而更好发挥药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黄金颗粒反义药物新制剂能使晚期乳癌体积大大缩小,延长肿瘤动物实验模型的存活时间,改善生命体征。

21世纪初,国外又开发出一种被称为“亚单位”的物质,它可以担任输送反义药物进入靶器官的重任。如美国已开发出用亚单位为骨架的新型反义药物制剂RESTEN-NG,它通过抑制C-MYC基因的表述,从而治疗棘手的心脏搭桥手术后的心血管再狭窄。

市场前景乐观

就反义药物的世界市场规模而言,目前已上市的几种反义药物基本上是“第一代反义药物”。而疗效更好的第二代反义药物仍在临床试验之中。据国际著名医药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首席经济师估计,2006年全球生物工程药品中反义药物的总销量估计只有10~20亿美元,故目前在国际医药市场上仍为一小品种。但可以预计,随着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反义药物的问世,以及专治某些疑难杂症,如神经胶质瘤、慢性白血病、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慢性结肠炎、牛皮癣以及心血管再狭窄等的反义药物的上市,到2015年,全球反义药物总销量不断增长。

美国Kalorama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师克雷格尔先生最近发表的关于反义药物15年后的国际市场规模预测情况如下:治疗精神疾病的反义药物为830亿美元,治疗肿瘤疾病的反义药物为440~480亿美元,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牛皮癣、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反义药物为420~440亿美元,抗心血管再狭窄的反义药物为330亿美元,总合计约2000亿美元。

总而言之,国际医药工业界人士对反义药物的市场前景充满乐观。目前,我国国内已有数家科研单位正在开展反义药物的研究,并已有若干反义寡核苷酸产品处在临床前试验阶段,相信国产反义药物有望在未来5~8年内上市并造福于我国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