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强调,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早日回归社会

时间
2008-10-1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首发病症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达到临床痊愈;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还能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10月9日,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在京主办的“畅想希望,共铸彩虹”2008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上,该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周东丰教授等精神病学专家表达了上述观点,并启动了关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彩虹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降低复发,达到临床痊愈,最终全面回归社会。

10月10日,是我国第十七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用药负担比重并不高

目前,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较为多见的一组疾病。我国2003年~200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达到6.55‰,推算国内的患者高达780万例。

周东丰教授指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周期较长,需要医生、家属、患者的密切配合,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等其他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尚不能替代抗精神病药。

据最新的调查显示,精神疾病造成的社会负担已成为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的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患。据统计其住院费用和护理费用占全部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而药物治疗费用只占全部医疗费用的很小部分。

中断用药是高复发主因

精神分裂症的高复发可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阻碍患者回归社会,并且有可能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危害。尽管近年来治疗水平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断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引起的精神分裂症高复发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美国最近完成的CATIE调研结果显示,74%的患者在18个月观察期内中断治疗用药。其主要原因有:患者对疗效不满意,不能耐受副作用,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患者自行决定停药。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北京安定医院的有关研究也显示出相似结果:即使现在有很多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但仍然有超过40%的患者在一年内停药,主要原因是对药物的疗效不满意,药物副作用过多。

2007年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完成的“精神分裂症新型药物治疗现状调查”(REACT)发现,心肝肾副作用、过度镇静、过度肥胖、高血糖是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三者共同关注的治疗问题。另外,嗜睡和过度镇静是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目前患者及其家属极为担心的问题。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07年完成的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ADHES)研究发现:在患者、家属群体中有30%的被访者承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经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医生组认为有四成的患者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有1/4的患者曾经忘记服药。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王向群教授表示,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疗1年,60%的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痊愈,其生活质量接近正常人水平。对于复发型患者而言,在坚持服药基础上接受规范化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当一部分患者服药期间的表现跟正常人相似,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研究表明,患者对口服抗精神病药的服药依从性差,而长效针剂能提高服药依从性。

“彩虹计划”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专家指出,尽管患者用药中断比例较高,但临床经验和研究表明,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定的干预,如提供疗效及安全性更佳的药物,改变治疗途径,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宣教,可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中断率,减少复发,从而为患者达到临床痊愈、全面回归社会创造新的可能。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限制(最长为一个月或两周),以促进患者及其家属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协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但患者出院后一旦缺乏专业的医疗帮助,就容易中断治疗而导致高复发。

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发起、西安杨森支持的“彩虹计划”项目正是为现阶段长期有效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索我国的精神卫生社区化模式而设计的。该项目总负责人周东丰教授表示,通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这3个试点机构,该项目将通过建立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医疗小组可以随时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制定患者及其家属的个体化家庭护理技巧培训计划,帮助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及康复方案,实现患者院内、外信息化管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一峰副院长表示,这个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医院和医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利用系统提供的信息管理功能,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波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