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快速准确

时间
2005-08-02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葛雅丽主管技师等完成的《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创新性地将SENSE(敏感编码)、Keyhole(匙孔)及移床跟踪造型扫描等技术,应用在磁共振扫描中,这种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经临床应用获得成功。该课题不仅提高了磁共振(MRI)对血管性疾病的诊断质量,而且为磁共振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展了新思路。

磁共振是临床用于血管性疾病检查诊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其成像的关键是扫描技术的应用和不同序列的优选。但常规磁共振血管成像受扫描时间长及饱和效应影响,致使血管流信号下降,血管显示不佳,从而降低了图像效果及诊断准确性。

为探讨磁共振技术应用的新途径,自2002年以来,课题组在常规磁共振应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他们在国内首次将SENSE技术应用在胸、腹部血管成像中。SENSE是利用较高的局部梯度磁场,在K空间增加采样位置的距离,减少K空间的采样密度,保持空间分辨率,缩短扫描时间。研究证实,CE-MRA未使用SENSE技术组,其扫描时间为20~30秒,图像优良率为63.6%;而使用SENSE技术组,其扫描时间为10~15秒,图像优良率达95.7%。提示SENSE技术可明显减少胸部血管成像中的运动和敏感性伪影。

他们首次将Keyhole技术应用在颈部血管成像中进行研究并发现,Keyhole技术与常规序列相比,不需完全填充K间,从而节省了扫描时间,使颈动脉成像时无静脉干扰。20例未使用Keyhole技术患者,扫描时间均为8~9秒,并已有静脉显影,在序列中加用Keyhole技术扫描的30例患者,其扫描时间却缩短一半左右,仅为3~6秒,且图像清晰,无静脉显示。

他们在国内率先在盆腔和下肢血管中,应用磁共振移床跟踪造影的扫描技术,一次注射造影剂,即可进行一系列快速跟踪采集血管信号,分段血管成像后可进行对接,在腹、盆腔及下肢动脉完整显示,并无静脉重叠。经对临床62例患者应用,均全部获得成功。

他们首次应用动态增强扫描前叠加透视触发造影剂跟踪技术,确定最佳的扫描延迟时间,使增强扫描得最佳图像质量,而过去如果扫描过早动脉腔造影剂浓度低,如果过晚静脉显影影响了动脉的显影。采用这项技术,诊断成功率由过去的70%提高到100%。

3年来,研究人员应用CE-MRA新技术接诊各种血管性疾病患者320例,除78例正常外,其动脉性疾病189例,静脉性疾病53例,其诊断快速准确,有效率达100%,特别是对16例肝移植手术患者的血管成像扫描,为其术前评估、方案制订及术后复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