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家贝时璋的养生经

时间
2004-04-27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老先生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

贝时璋,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细胞生物学家。他是浙江镇海人,生于1903年。他在科学探索之路上孜孜不倦的同时,也见证了近百年来华夏民族的沧桑巨变。他于1921~1928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他就一直从事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细胞重建理论。

走进毛主席纪念堂,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伟人遗容的时候,会看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主席的遗体依然保存完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当年,贝时璋曾经为如何妥善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做了大量的构想,并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工作,那些至关重要的细节现在看来,是成功的。

这位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始终生活在人们仰慕的日光里,他是怎样一路走来的,他的晚年生活状况怎样?让我们来关注他的晚年生活、他的情感世界。

关于他的长寿,是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的,他不像很多人那样迷信运动,也不练功,更别说去吃什么保健药物,包括在饮食上,他惟一的要求是清淡,除此而外,有什么吃什么,从来不挑剔。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外,他是不去医院的,几乎从来不打针吃药。他一天三顿饭比较准时,从来不闹肠胃病。他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很知足,对物质要求不高。和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他的衣服很家常,一点不时髦。一件衣服可以连续穿十几年,不到万不得已,他不肯换新的,说是旧衣服穿惯了,觉得舒服、贴心。他还坚持做点家务事。这就是他的“运动”。做家务可以让他暂时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片刻。

和不少老人一样,他早上也起得很早,然后吃早饭,步行一会儿,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实验室,这时时针正指向七点半。中午,他总是迟一点离开实验室。他觉得如果按点下班,就正好赶上交通高峰,有害健康。

虽然他已经年老,但他喜爱和年轻人相处,他有一群合作非常愉快的年轻人,他们共同在一个课题上反复研究,相交甚欢。他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必须依附群体生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老年人离退休后,迫切希望能与知心朋友交心、沟通,一旦得到朋友的理解、信任和帮助,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愉快欣慰的感觉,大脑就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分泌物是一种自然的镇静剂,能使内心获得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使心理状态处于最佳,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力。而性格内向、老来无所事事者,一般为孤独寂寞所困扰。人若长期陷于寂寞的“陷阱”之中,心中有忧郁无处倾诉,心中有苦恼无法吐露,久而久之,便会憋出病来。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多交“忘年交”。年轻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头脑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多和年轻人交朋友,能使老年人萌发童心,可以调节心理,保持愉快心情,消除孤独、寂寞、烦躁、忧郁等不利于健康的情绪。

贝老的好脾气和对人的亲和力仿佛是天生的,不管对准他都彬彬有礼,哪怕对方是后生晚辈,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人,他都平等相待。

贝老认为,对老年人在生活及健康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是非常必要的,但对老年人过多帮助反而会加速他们的衰老过程。一些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对老人关怀备至,老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包括能够自理的,如穿衣、穿鞋、梳理等都由护理员代劳,结果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使老人的生活失去了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无法根据个人意志和爱好来安排生活,由此促使了身心的衰老。因此,应多鼓励老年人按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日常活动,凡是老人能够处理的事情最好让他们自己做,使老人们勤动脑筋和多动手脚,这样对四肢骨骼和肌肉的强健大有益处,也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