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10注意

时间
2003-11-10

处方勿用成人量

一般情况下,60~80岁的老年人使用成人剂量的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大于80岁的老年人则使用成人剂量的二分之一。对伴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器官疾病的老年人,要因人而异地调整剂量。老年人用药的突出特点是,用量小。一般五十岁以后,每增加一岁,即减少百分之一的用药量,六十岁以后,则要根据体质、年龄情况,减少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用药量。应当注意,老年人在服用新药时,切不可仅凭说明书,而应由医生来指导用药。

忌多配伍用药

老年患者往往用药品种多,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机会较大。如应用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或红霉素时,可降低机体对茶碱的清除能力,使应用常规剂量茶碱的患者出现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普鲁卡因胺合用时,可增加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肌无力和呼吸麻痹;口服降血糖药、抗凝剂与磺胺类药合用,可致低血糖并使出血加重;大剂量青霉素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同瓶滴注,可使药效减低。因此,老年人用药要抓主要“矛盾”,尽可能减少服用药物的种类,每次用药种类越少越好。

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老年人与婴儿有相似之处,即对药物有高度的敏感性,而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功能却明显不足,加上服药时间较长,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一般7~14日为宜,并用至体温正常、症状及体征消退后3~5日再停药。长期服药的老年病人,也要定期进行检查,视病情发展和病情稳定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不能认为慢性病反正是打打停停,一种方案持续不变。

慎用镇静、催眠药

老年人服用安定、利眠灵、氯丙嗪等镇静催眠药后,个体感应差异很大,久服很容易成瘾,而且会造成肝损害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果骤然停药还会出现头晕、恶心、肌肉震颤和失眠等症状。因此,老年人服用此类药物时,疗程宜短,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各种副作用。老年医学主张老年人失眠不宜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而用中药、针灸、理疗综合治疗效果较好。对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失眠,可采取睡前做一些轻微运动、户外散步、听听轻音乐等方法予以消除。

严格控制感染用药

凡发热原因不明、无确切细菌感染指征者,不宜随意应用抗菌药物。对确诊为病毒感染而又没有并发细菌感染者,也不宜加用抗菌药。即使确诊为细菌感染,也应尽量选用单一抗菌药。对多种细菌所致的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高重感染等,可联合用药,但要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减轻副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老年患者的不良影响。

慎用解热止痛药

老年人容易产生周身不适或慢性疼痛感,因此,许多老年人经常长期服用止痛药。这种滥用止痛药的做法危害甚大。如长期或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极易损伤胃肠道而引起胃出血,同时还可使粒细菌减少。有的老年人因长期腰酸背痛而服用一些民间治疗跌打损的草药,特别是服用一些药酒,这样很容易损伤内脏器官,切不可随意使用。

不宜过量服用维生素

由于维生素过去叫“维他命”,许多老年人认为维生素既然可保命,何不多吃一点,因此,便每天大把大把地服用。殊不知这样会吃出病来。维生素类药物只是起填空补缺的作用,并非能让机体产生新物质而起到神奇的效果。过量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对机体还有副作用。如过量服用维生素能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干扰维生素A的利用,且过剩的维生素C在体内转化为草酸而易形成结石。若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后突然停服,反而会出现坏血病。服用过量的维生素E可致恶心、呕吐及免疫功能下降,甚至诱发血栓性静脉炎等。因此老年人补充维生素以食补为好。

慎用泻药

老年人经常便秘,若长期靠泻药导泻,易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还会引起结肠痉挛性便秘,使排便更加困难。长期服用泻药还可使钙和维生素丢失,造成体内钙和维生素缺乏。由此看来,老年人还是少用泻药为好,实在需要时,宜使用润滑性泻药,如甘油栓、开塞露等。

禁用激素

老年人对激素类药物较青年人敏感,出现变态反应的几率较大。长期服用,副作用发生率可达40%,其中骨质疏松症和高血压是常见的并发症。此外,长期使用激素还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潜在的感染病灶扩散等。由于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症和潜在的感染病灶,所以老年人应当禁用激素。

讲究服药方法

进入老年,人的食管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如不注意服药方法,容易引起药物性食管炎和溃疡。调查发现,老年人如果服药时的饮水量少于80毫升,且服药后又立即躺下,易导致药物在食管内滞留直至溶化而损伤食道黏膜。因此,老年人在服药时宜取坐位,并且饮水量不得少于100毫升,对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快速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