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猝死重在预防

时间
2004-11-03

在10月17日进行的2004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共有13名参赛运动员中途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其中两名男子猝死。

为什么会“猝死”

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威结构及其应激性改变。研究发现,心肌缺血若超过30分钟,有可能发生坏死。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一般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也可引起心肌缺血坏死。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均可诱发心律失常,都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猝死”前的征兆

有些病人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史,“猝死”发作前心绞痛会突然加剧,表现为面色灰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特别出现频繁的早搏,常为“猝死”先兆。有的是原来没有的症状,如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等。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体力好,即使身体过度透支也并不在意,偶尔身体不适只当是累的、歇歇就没事了,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发病的前兆。随后,由于心跳骤停,表现为神志不清,或出现几次喘息样呼吸而进入临床死亡。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或抢救无效,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生物学死亡。

年龄过大者、糖尿病患者、过于肥胖者、严重心律不齐的人、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有心脏病史、晕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不要长时间剧烈运动。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异常的疲劳等情况,可能就是运动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运动。

抢救“猝死”要争分夺秒

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至20秒钟后,人就会意识丧失;30至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心脏骤停,患者立刻失去知觉,已处于临床死亡阶段。一般人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要“争分夺秒”的去医院,应就地抢救。

一旦发现心跳骤停者,应尽快使病人就地平卧,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在患者心前区用拳叩击,拳击力量中等,连续3~4次,心跳可能因此而恢复。如果拳击数次无效,应立即改为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解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使之平卧,抽出枕头,垫在肩下,使患者头部后仰,然后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行者一手将患者的口打开,另一手捏紧患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向患者口中吹气,吹毕再用两手按压患者胸部,协助呼气。人工呼吸常与胸外心脏挤压同时进行,可每按压胸部5次吹气一次;如果急救者只有一人,同时兼做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则每按压15次,较快地连续吹气2次。病人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或垫木板于其背下,施术者将左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中下端1/3处,右手掌重叠于左手背上,两手十字形交叉,两臂伸直,借体重力量加压,每分钟有节奏地挤压60~80次,以可摸到动脉搏动为有效,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肋骨骨折。

“猝死”的预防

调查显示,患心脏病者与他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大、过度操劳和缺少运动都有关。“猝死”的预防,关键一点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其诱发因素,如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戒烟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认真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