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乱用抗过敏药

时间
2006-02-07

如今,药店越来越多,药价也越来越低。有点“小毛病”,患者便会自行到药店购药,十分方便,但应该注意的是,一些药品服用时还需“多加小心”。比如,皮肤起疹子、发痒常不被重视,患者往往认为吃点抗过敏药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可能会延误治疗,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抗过敏药即抗组胺药,根据其化学结构、起效速度、药代动力学及对H1受体的选择性和镇静作用的有无可分为两类——第一代抗组胺药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第一代抗组胺药中常用的有扑尔敏、本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等,这类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起到镇静中枢的作用。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乏力、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其抗胆碱作用还可能导致黏膜干燥、瞳孔散大。所以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械操作者等应禁用或慎用,青光眼患者慎用,赛庚啶青光眼患者禁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的有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拉丁、氯雷他丁、西替利秦、皿治林等。其中除西替利秦外,大多数没有中枢镇静作用和抗胆碱作用,且药效持久,不良反应比第一代少,适于驾驶员等特殊职业患者服用,有逐步取代第一代抗组胺药的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陆续有第二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的报告,以特非拉丁、息斯敏较为常见,其发生率在十万分之一至四百万分之一。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因而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这种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甚至引起威胁生命的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TDP)等。引起不良反应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超量服药或肝脏对药物代谢能力降低,造成药物不正常蓄积。二是因为抗组胺药主要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代谢,如同时应用抑制该酶代谢的药物,可使体内药物浓度升高。三是个体差异,P450同功酶的分布与遗传因素有关,不同人体内该酶的含量可能存在10倍以上的差异。以上因素均可导致血浆药物浓度过高,从而损伤心肌传导系统,导致心律不齐。

不过,抗组胺药对心脏的毒副作用还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基本保证用药安全,对此,药店药师应提醒购买此类药物的顾客做到以下几点:

严格按剂量服药,不要超量。因为血药浓度的升高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反而会增加药物蓄积的危险性;

禁止同时服用肝药酶抑制剂,如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红霉素)、咪唑类抗真菌药物(酮康唑、伊曲康唑)等;

患者如有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症),应慎用第二代抗组胺药;

应避免并用其他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抗精神病分裂药、抗抑郁药、H2受体拮抗剂和利尿药等;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有心脏病特别是心律不齐的病人,应忌用特非拉丁和息斯敏,最好选用不具有奎尼丁样作用和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途径代谢的抗组胺药,如皿治林、西替利秦等;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店药师还应提醒顾客,购买药品时务必认真阅读说明书,了解注意事项及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