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网瘾”泥沼(二)

时间
2005-04-20

3

戒除网瘾先戒“心瘾”

黄薛冰博士说,“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上网成瘾者应以积极的行为取代消极的行为。可以做一个警示卡贴于经常能看到的地方。将成瘾导致的问题,如成绩下降、毕不了业、没有真实的朋友、浪费钱、头痛、眼睛难受,以及戒瘾的好处如成绩提高、有前途、学会人际交往、节约钱、精神充沛等写在警示卡上。经常想一想因上网被忽略的有意义的事,比如:“上网没时间和父母谈话,我应让父母知道我爱他们”;“上网误了学习,但我必须学习,掌握社会技能”等。也可运用时间管理技术,打乱惯常的网络使用时间表,去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从而打破上网的习惯。或运用闹钟等外部手段促使成瘾者按照心理医生的安排准时下网,从而逐步削减上网时间。

黄薛冰博士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现象:就像听讲座一样,去心理门诊进行咨询的也都是家长。原因是孩子“拖不来”,即使有的孩子第一次去了,但以后的咨询、治疗,孩子不能坚持,还是家长代劳。所以,让孩子主动配合心理治疗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家长应做好配合。家长应该明白网络具有强烈的致瘾倾向,减少对孩子的责备,可与孩子就其成瘾的原因进行开放的交流,还与孩子一起外出度长假,或帮助其培养新的爱好等。但让人担心的是,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网瘾是心理问题,认为孩子上网成瘾就是学坏了,不是打骂就是唠叨,把孩子推向了更深的网络深渊。

除了心理医生和家长的帮助外,整个社会都应该对网瘾的问题给予重视,帮助有网瘾的孩子戒除网瘾,让没有网瘾的孩子不再重蹈覆辙。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网络成瘾的危害已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比如,新闻出版总署要求自2003年9月1日起游戏出版物必须登载《健康游戏忠告》,内容如下: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又比如,2004年11月民盟北京市委向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中建议,要认真关注网络成瘾症和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伤害,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并推动有关预防和治疗网络疾病的课题研究,鼓励多学科协作、多方面专家关注,把网络成瘾症和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伤害减少到最低水平。另外,像黄薛冰一样,有关心理学者近年来也逐渐把网络成瘾症列入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经有一部分孩子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消除了网瘾。应该说,这些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如何判断是否已有“网瘾”

如果对以下八个问题中的五个问题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就可以断定已经对网络上瘾了。题目如下:

*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

*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

*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

*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

*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

*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