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药价不能总打“补丁”

时间
2004-06-16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大幅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此次降价包括阿莫西林等24个品种,降价金额约35亿元。

不可否认,国家连续多次降低药品价格对于抑制药价的过快增长、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降价措施并没有给药品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老百姓来说,“看不起病、买不起药”依然是心头之痛。而且,就这次调价,笔者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强调的背景更多是“技术进步,原材料价格下降,进口关税下调”等客观原因,这也反映了政府调控药价中的遗憾——没有完全从市场的角度来根除药价虚高的症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药品因其特殊性的确难以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但是,药品终究还是一种商品,商品的问题终归要拿到市场中去解决。药品经过多次降价为何效果始终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强行为药品降价,而不是由市场说了算,这就难免会违背市场规律。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药品价格的构成,就会发现,药价在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就像一个橄榄球一样,生产和销售的两头环节,大概各占药价的15%左右,而药价的70%都用在中间流通环节了。这种现象被业界称为“橄榄球现象”。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医药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趋同,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占领市场,扩大份额,将价格折扣作为推销药品的主要手段,药品成本主要集中在这上面;同时药品零售环节缺乏竞争,市场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因此,消除畸形的“橄榄球现象”,解决中间环节的问题是药品市场健康发展所必须的。

现在,众多城市相继出现了平价药店,有的平价药店开业即宣布药价降幅高达45%以上,他们的绝招就是:砍掉中间环节,直接从厂商手中进货。这或许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药价问题的思路,那就是必须解决药品流通中间环节的市场问题。它给政府部门的启示是,对于药品这类特殊商品,行政手段是不可少的,但市场手段更是必须的。抑制药价不能总打“补丁”,而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作战,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