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鄣山茶是如何崛起的

时间
2003-10-30

江西婺源绿茶历史上就远销欧美,建国后,又一直作为中国绿茶的“面子茶”出口海外。上世纪90年代初,绿茶外销萎缩,婺绿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但近年“大鄣山茶”却迅速崛起,这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及时了解和迎合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消费潮流。同样是婺源的茶业,其兴衰折射出人们观念的嬗变和生产方式的改革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其启示是深刻的。

江西婺源县是中国绿茶产地金三角上的明珠,而“大鄣山茶”则是婺源绿茶中的一颗明珠。

大鄣山坐落在婺源县北部,海拔1630米,纵横2100平方公里。这里,峰峦叠嶂,终年云遮雾罩,生态环境天然纯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优秀的“婺绿”----大鄣山茶。1996年,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三年环境跟踪检测,“大鄣山茶”获得了AA级绿色食品证书。之后,它直奔欧盟市场。短短几年的发展,在全国有机食品生产中,大鄣山茶的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和出口创汇额都占到了50%以上,奇迹般地坐上了龙头老大的位置。大鄣山茶先后荣获江西名牌、国家级新产品、中国食品业名牌、上海市十佳茶叶品牌、1999世界博览会金奖、江西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敲开欧盟大门

1997年金秋十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绿色食品宣介会上,大鄣山茶展台吸引了众多外商驻足观看。溪水潺潺,林木葱葱的巨幅产地彩色宣传图片,AA级绿色食品证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一位身材高大的欧洲女士详细地询问着随展的江西婺源绿色食品股份公司的老总,并索要了几个品种的样品,她就是德国威伯自然食品公司的代表。

不久,威伯公司相邀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机构BCS的专家专程来江西婺源县,实地考察大鄣山茶的生长环境和加工管理。他们翻山越岭,涉水穿林,深入到每片茶园,空气、土壤、施肥,哪怕是地上捡到一个小塑料袋,也要问个究竟。在洋专家一致的“OK!”声中,“大鄣茶”顺利获得了BCS认证证书。这是一个得到140多个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权威性。有了这份证书,大鄣山茶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对接国际市场

欧盟市场为大鄣山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但是,BCS机构的专家每年都要到婺源实地核查一次,要想保住和拓展欧盟及国际市场,必须拥有无可挑剔的生产和管理。而大鄣山茶已连续六年顺利通过了BCS认证。

茶叶生产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一户的。种茶、做茶,各搞各的,任其自然,质量得不到保证。显然,这种传统、松散的生产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为此,江西婺源绿色食品股份公司专门成立了原料基地部,先后建立了AA级绿色食品基地53个,组建定点初制加工厂60座,并组织成立了大鄣山有机茶农协会。协会的成立使得公司、基地、农户之间有了一条更畅达的通道,分散的基地和农户有了一条联系的纽带。公司从基地抓起,把管理做到每片茶园、每户茶农。他们挑选制茶高手进行培训,要求加工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工艺。如今,“有机茶”的概念已深入到茶农心中。

几年来,“大鄣山茶”已形成以欧盟市场为主,兼及美国、日本和非洲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网络。其在欧盟市场的份额,更是高达80%以上。目前,大鄣山茶年产量达1800吨,销售收入4800万元,创造利税1000万元。

点燃绿色希望

“大鄣山茶”的兴盛,重新燃起了婺源4万茶农心中的绿色希望。从1997年的800亩,到现在的3万亩,大鄣山有机茶基地迅速扩展,参与种植、生产和管理的已有全县的8个乡镇、63个自然村、14600多户茶农。

公司与农户以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种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基地生产的有机茶,公司按高于普通茶30%~50%的价格承诺收购,茶农获利显著。大鄣山乡东田基地是公司的重要基地,这个村农民收入的七成来自茶叶。今年,该村采茶40吨,农民人均增收可达800元。大鄣山乡车田村党支部书记洪建伟等4户茶农今年一次性投资12万元,承包了乡里一片270亩的茶场,当记者担心地询问他们是否对回报有信心时,洪建伟信心十足地说,这片茶场是有机茶基地,收入有保障。我们还准备投资把它改造成名优有机茶园,市场前景就更乐观了。据了解,现在公司90%的专业茶场都被茶农争相承包,另有许多的茶农盼望着自家的茶园能早日加入协会,成为公司的基地。江西婺源绿色食品股份公司董事长洪鹏说,按照BCS的要求,每片茶园提出申请后,要经过三年的培育期,才能成为有机茶基地。目前,有7000多户茶农的两万多亩茶园正在转换中,明年公司的基地将扩展到5万多亩。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公司已动工兴建一片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化厂区,预计一期工程明年即可竣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