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时间
2004-10-26

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青霉素的面世是人类医药史上的丰碑,但是后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以及伴随而生的愈演愈烈的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不良反应,与环境污染一样,对人类健康威胁日益严重。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相关学术专业杂志上也讨论了十多年,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形势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的正式公布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是大家应该予以重视的事情。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抗菌药也不例外。抗菌药发现以前,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是细菌、寄生虫及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病死率一直占各种疾病分类的首位。麻疹、肺炎、产褥热、败血症是引起人类死亡的常见病,也是影响人类人口的重要因素。有了各种抗菌药物之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减少,所以抗菌药的出现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福祉。正是因此,到了21世纪初期,各种疾病病死率排位中,一直占首位的传染病让位于心脑血管病及肿瘤而位列第三名。这个变化的出现,抗菌药物功不可没。但是,“福兮祸所伏”,细菌通过改变自身的结构,产生耐药酶等方式,使原来作用很好的抗菌药相继失效。肺炎、结核、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疗效下降,发病率、病死率再次升高。人类健康再次受到威胁,这是对人类的一个重要挑战,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

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聋哑人的半数以上源于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此类药物也可以加速老年人听力功能减退。人们都知道“对症下药”,亦即对不同病人及不同病症,抗菌药的选用也有品种、剂量、用法及疗程等多方面的相应要求。这些要求既与治病疗效相关,也与不良反应相关。但是,目前也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选药不正确,花了钱无效果,反而产生不良反应;医生或病人偏信新药贵药,而实际上并不对症,还导致耐药性发展;超剂量用药,杀鸡用牛刀;给药途径不合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疗程过短,细菌杀灭不彻底,斩草没除根,留下隐患,导致感染死灰复燃或者疾病慢性化等等。因此,医生熟悉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合理用药,防止不良反应是一项必要的任务和必须承担的职责。规范抗菌药的使用方法,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抗菌药物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得到拓展,人民健康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包括预防治疗两方面的使用失控,使耐药迅速产生。如氟喹诺酮类药物1986年在我国上市以后,同类新药迅速发展,由于它价廉物美,市场销售良好,导致其生产和使用失控,所以近年其耐药率迅速升高。西方发达国家氟喹诺酮类药物比我国早上市3年,但是细菌耐药情况却没有我们严重。据统计,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已经超过半数,其感染已经失去了对此类药物的可选择性。更为使人震惊和无奈的是,新开发的其他类抗菌药也在几年后迅速耐药。有人预计,如果不马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10年后,人们对细菌感染疾病将无药可选,无药可用,历史将回复到50年以前的局面。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如此严峻,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延缓耐药性的发展。

对于当前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严峻形势,《指导原则》的公布无异于一场及时的甘霖,给久渴的大地带来春的讯息。它是国家医药管理者的一项好措施,是临床各科医生的重要参考,也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好的政策需要认真的执行才能有预期的效果。认真学习、执行《指导原则》是一项关键任务。它首先是医师和药师的重要任务。几乎每一个临床科室都要使用抗菌药物,每一个医师都要开抗菌药物处方,每一个药师都要执行和监督抗菌药物处方,所以医师和药师必须首先要学习好,执行好《指导原则》,这是专业所需,也是职责所在,更是义不容辞的任务。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需要全民对《指导原则》的认识及理解,这样才能较好配合及执行医嘱而做到合理用药。民众中存在很多用药误区,这与结核的复燃,链球菌感染后风湿病的发生及耐药发展密切相关,亟需医药管理部门采取管理措施,科教、信息部门加强宣传,以提高广大民众对《指导原则》的认同和落实。同时,为了加强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也应该加强有关检验人员及检验设备的投入,力争做到多点耐药监测,加强医、药、检三方面联系。

无疑,《指导原则》在我国抗菌药正确使用,延缓耐药性发展减少及防止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虽然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非仅仅一个《指导原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每迈出一步,就向目标接近了一步,相信只要上下一心,与时俱进,各负其责,一定会把这一难题管理好,使我国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