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五味物质基础有新说

时间
2006-06-01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盛良多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他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中医药与西医药理论虽然不同,但二者对人体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必然相同,其实质主要为化学反应,二者的药化、生化、药理、生理、病理的科学基础主要是现代化学,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应是中医药与西医药在化学上的会通。因此,他选择了中药四气五味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最近他在中药四气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上提出了三点假说,这将对中医方剂配伍、中药质量控制、西药中药化、中医现代化等产生积极影响。

破解四气五味之谜先解三个难题

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是四气五味。盛良教授认为,中药药性与西药一样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研究中药药性必须要研究中药药物构性、构效关系,然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明显滞后。长期以来,国内外虽对中药化学成分、药理实验作了大量研究,但恰恰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核心四气五味少有结合。自上世纪50年代起,有人试图从中药的化学成分来探索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但是至今没有找出在中药性味与化学成分关系上的贯穿整体、化解矛盾、统一判断的标准,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盛良教授认为,研究中药药物构性、构效关系应是中药药性研究中必须攻克的堡垒。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找到中西药的结合点/结合桥梁,二要化解因中药成分复杂而无法分析中药构性、构效关系的难题,三是解决中药四气五味量化问题。

三个假说针对三个难题

爱因斯坦的量子论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中西医药基础理论结合也离不开量子化学。中药的四气五味和能量有关,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及带电基团得失吸推转移和能量有关。按照中医药观点,能量分阴阳:能供推电子或负离子,或与正离子加合的物质,吸热,为阴;能得吸电子或释出正离子,或与负离子加合的物质,放热,为阳。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及带电基团从能级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级较高的轨道时,需要吸收能量为阴;反之,需要释放能量为阳。与其相应,中药分气(性)、味:气(寒凉温热)为阳,释放能量;味(酸苦甘辛咸)为阴,吸收能量。化合物吸收或释放能量具有量子化特征,且能级大小有不同。基于以上认识,盛良教授提出了针对三个难题的三个假说。

假说1:电子得失吸推阳-酸-气、阴-碱-味说。从广义酸碱论看,碱是电子对的给出者,酸是电子对的接受者,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原则以及前线轨道理论可与中药的气味对应结合予以解释。即得吸电子为阳-酸-气,失推电子为阴-碱-味。此假说可能成为中西医药的结合点/桥梁。

假说2:中药四气五味宏观化学成分说。根据假说1提出中药四气五味在宏观结构上与软硬酸碱相应的化学成分。中药也讲化学成分的构效关系,四气五味就是其化学结构特性的反映,是众多化学成分在软硬酸碱性上的共同体现,是宏观的,故称中药宏观化学成分。中药宏观化学成分是中医药阴阳、五行、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化学和西医药学结合会通的产物。要使中药药性现代化,必须要研究中药四气五味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内在规律,这是一条必须跨越的鸿沟。此说能使复杂的中药化学成分变得简单、易辨,使分析中药四气五味化学成分成为可行。

假说3:中西药量化结合说。凡是现代化学、西医药中能够量化化合物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的量化体系,都可以借来量化中药的四气五味,并着重提出中药量化可与著名的西药定量构效理论Hansch方法相结合来量化中药的四气五味。

三个假说将成为表达中医药的基本“语言”

一味中药有多达成百上千种化学成分,中药四气五味到底与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这些问题既让人好奇,也让人望而生畏,所以在这一中医药现代化关键领域的研究上一直沉寂。盛良教授却抓住这一课题,艰苦探索了10年。他从1999年起,先后发表有关论文8篇,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中国中医药年鉴2004年、2005年先后收录了他的3篇论文,肯定了他的学术创新,尤其是他最近提出的2项假说,可以广泛运用于中医药实践。他以假说1申报了两项省级课题,由著名中医药专家项平、陈建伟、王兴华、刘幸平等人参加,课题组的初步验证结果和假说相符。

盛良教授说,医药同理,药化与生化同理,三假说不仅是对中药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研究的突破,也是对中医生化、生理、病理物质基础研究的突破,将对方剂配伍、中药质量控制、西药中药化、中医现代化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中西医药结合理论众说纷纭,三假说能解释众说,包含各家,从基础理论上肯定以前的中西医药结合验证。中医药正在走向世界,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中西医药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通,而用化学成分来表达中医药,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