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医外科的明天

时间
2006-06-23

科研是中医外科建设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中医外科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是中医外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那么,我国中医外科的现状如何?未来发展方向怎样呢?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乳腺科主任裴晓华副主任医师。

完善科研型中医外科的模式

据裴晓华主任介绍,从医院职能分,我国医院建设模式有三种:第一,以医疗为主型的医院模式,我国大部分二级以下医院属此种模式;第二,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型医院模式,这类医院主要是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第三,医疗与科研结合型医院模式,主要特征是具备医疗和科研两部分实体。其除具备与一般医疗职能任务相适应的医疗实体以外,还建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研究实验室,独立从事基础医学和应用基础医学研究。

科研型中医外科的基本模式,除建立医疗与医技科室外,还应建立外科实验室,配置先进仪器,引进多项实验方法与成熟技术,以科研带动临床中医外科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乳腺科在承担大量医疗、教学任务的同时,近年来还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科研课题结合临床需求

中医外科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坚持医疗与科研紧密结合;以医疗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以科研拉动中医外科发展,大力开展中医外科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促进医疗特色的形成和提高诊治质量。

裴晓华主任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根据中医外科优势,结合医院实际,发展临床特色技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常见而多发,有人认为乳腺增生病为乳腺癌癌前期病变,因此,积极治疗良性乳腺增生病,在提高妇女健康水平、降低恶变率方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激素类、维生素类药物及手术等方法,治疗缺乏针对性,疗效不理想。中医药外治法经临床验证,在消除疼痛、减少乳房肿块方面确有疗效。多年来,乳腺科采用针刺、中药贴敷、药磁乳罩以及穴位埋线、注射、封闭、中药离子导入等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可靠,至今已经治愈患者数十万人次,展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极大优势。

乳腺科结合现代影像技术及经皮给药方法的系统研究,对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理、药物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以期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有重大突破。此外,通过对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钼靶X线诊断关系的初步探讨,将中医证型与影像学表现结合进行分析,促进中医对乳腺疾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化、客观化。既拓宽了现代影像学的研究领域,又达到了提高临床诊断率与疗效的目的。

在周围血管外科方面,该科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的研究,中药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干预和调控的研究,以及建立中医药与高新技术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缺血性疾病质量评价体系等。

该科围绕研究方向,形成了中医外科鲜明的专科特色。从市场眼光来看,与西医外科相比差异明显,加上中医药治疗费用低廉的特点,根据“与众不同,成本领先”的经济学原理,中医外科的发展前景良好。

注重实验室建设

裴晓华主任认为,中医外科开展科研工作所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建立一定规模的专业实验室。因为,承担专科或专题研究需要建立医技科室没有的或难以建立的技术方法。实验室建设是医、教、研工作的综合反映,它既可以使该专科的基础理论向纵深发展,又可以解决临床医疗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促进临床研究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

乳腺外科建立了分子生物实验室,在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机制研究中,利用细胞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对体外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以探究中药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采用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末端标记法、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机理研究。

裴晓华主任强调,中医外科发展要根据医学发展趋势制定年限或年度科技发展规划,根据人、财、物力确定主攻目标,要优化研究队伍,实现以项目为龙头、以课题组为基本管理单元,实验室应打破封闭状态,向各临床科室开放;完善知识创新基地,加强医院科研支撑条件建设,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医院投放效益。

中医外科要想成为优势学科,必须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不断创新,保持新鲜活力。重视和完善科研建设,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激烈的医疗技术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