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朱橚对中医药的贡献

时间
2004-05-19

在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有不少帝王将相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令今人赞叹不已,但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所建树的却是凤毛麟角,明朝周王朱橚对中医药的贡献让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备受后人推崇。

周王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三年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于开封,建文三年因参与燕云篡位活动,被建文帝削去藩王爵位,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恢复了他的爵位,洪熙元年去世。他前后在开封居位了四十一年。据《二十五史》记载“橚好学,能词赋,尝作《元宫词》百章”,更难得可贵的是,朱橚对中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即“雅好医术”。在开封期间,他组织人大量刻印医学书籍,闻名全国,以致于医学书籍的大量刻印成为明朝印刷史上的一大特点。朱橚不但促进医学知识的传播,还亲自组织撰写了《救荒本草》和《普济方》两部医学巨著,成为中国医史上的著名人物。

朱橚初就藩于开封时,中原地区连年灾荒,民众食不果腹,无奈以野菜充饥,误食中毒者屡见不鲜。看到这种情况,他决意研究野生植物,就亲自带人跑遍河南境内的“山野平地”,“咨访野老田夫”,采集实物标本,初步筛选出440种植物。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情况,他又专门在开封周王府内辟设园圃,引种野生植物,每日观察、研究、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为辨别某一植物是否有毒,口感是否合适,他都要亲自尝一尝后才加工成食品。最后朱橚把可供灾荒时食用的414种植物的资料编辑成《救荒本草》,该书详细地记载了每种植物的名称、出产环境、形态、性味、加工烹调方法。为了达到使人们可以“接图而求之”的目的,他还特地请画师把植物的叶、花、果、枝干绘成图,附在每种植物介绍后面。在此书中仅以往其他中药书籍没有收载的植物就达276种。现代学者认为,《救荒本草》不仅是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专著,而且是十五世纪初期植物学研究工作记录的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药物学、农学、营养学的内容。该书在20世纪30年代由外国人译成英文出版。

编撰我国古代中医药历史上最大的中医方剂专著——《普济方》是朱橚对中医药学的又一重要贡献。据有关资料记载,《普济方》编撰于永和四年,全书共168卷,分为1600论,收载药方61738首。该书集明朝以前方书之大成,由朱橚、滕硕、刘醇等共同完成。在编撰形式上采取每论下即有疾病的论述,又有相应的方剂和治法,达到了“是书于一证之下,备列诸方,使学者依类推求,于异同出入之间,得以窥见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参伍,不至为成法所拘”的目的。更难得可贵的是,《普济方》搜罗广泛,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医学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虽然浏览文献达八百余种,但不少失传医籍他无法看到,幸得《普济方》中摘引,《本草纲目》中所附药方源于《普济方》中的比例相当大。

由于朱橚对中医药的突出贡献,现代的不少中医药书籍中仍有对朱橚的介绍,南阳医圣祠还把他列入《中国历代名医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