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防治哮喘的研究进展

时间
2002-02-17

组胺是哮喘发作中的重要炎症介质,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促进腺体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而且与气道高反应性(BHR)有关。但传统抗组胺药物由于H1受体选择性低。疗效差、副反应大,所以在哮喘防治中作用不大。第二代抗组胶药物对已受体有高选择性、疗效好、中枢镇静及心服毒副作用小,而且具有抗炎作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抗组胶药物在哮喘防治中的作用。

1抗组胶药物的药理学作用

H1受体阻滞药

抗组胺药物作为H1受体阻滞药,其拮抗组胺的作用是公认的。在低浓度下,抗组胺药物与H1受体可逆性结合,是组胺的竞争性拮抗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除上述作用外,在高浓度时还可以与H1受体不可逆结合,发挥非竞争性阻滞作用,从而呈现更好的民受体选择性和疗效。通过拮抗组胺的作用,抗组胺药物可以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抗炎作用

实验证实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具有抗趋化、抗粘附和抗化学介质释放的抗炎作用。它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三烯(LTB4)、白介素(如IL-8)对嗜酸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在 PAF参与下,它可抑制嗜酸粒细胞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在鼻粘膜上皮细胞和结膜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中可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如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嗜酸粒细胞的粘附。在迟发相过敏反应中,抗组胺药物可抑制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也有实验提示它抑制嗜酸粒细胞聚集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或抑制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的释放而实现的。所以抗组胺药物具有抗趋化、抗粘附和抗炎症介质释放的抗炎作用。

当然,抗组胺药物的H1受体阻滞作用以及抗炎作用在人体试验中也得到证实。在皮肤过敏原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它明显减轻了过敏反应症状,减少了迟发相过敏反应中嗜酸粒细胞的聚集。

2抗组胺药物防治哮喘的作用

抗组胺药物防治哮喘的机制

支气管扩张作用 对轻度哮喘,无论在缓解期还是发作期,不管联合用药或单独用药,抗组胺药物都具有支气管扩张作用,表现为1秒钟用力肺活量(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的增高。但在中、重度哮喘中,资料显示尽管治疗第1周FEV1有所上升,但这种作用不能持续,4周时FEV1变化与对照组无差别,即使将剂量加倍,也未见支气管扩张作用。

对BHR的影响 BHR是哮喘的特征之一,与迟发相过敏反应有密切关系。Wood-Baker等发现抗组胺药物可提高吸入组胺的气道反应性测定的PC20,而对吸人乙酰胆碱的气道反应性无影响。在抗原激发试验中,抗组胺药物对抗原的PC20、PC15也无明显影响。所以有研究人员认为抗组胺药物通过H1受体拮抗作用降低了气道对组胺的高反应性,但对非组胺引起的气道反应性则无明显作用。

对速发相(EAR)及迟发相(LAR)过敏反应的影响研究抗组胺药物在EAR和LAR中的作用,是通过BHR与FEV1评价的。虽然Wasserfallen在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发现抗组胺药物可提高LAR中的FEV1,但更多的试验提示抗组胶药物对EAR及LAR缺乏作用。Redier等将12例哮喘患者按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分为两组,观察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前后支气管激发试验中支气管灌洗液的细胞总数及分类,结果发现虽然抗组胺药物可减少LAR中嗜酸粒细胞在肺部的聚集,但对BHR无影响。DeBruin-Weller等将16例哮喘患者按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分为两组,以尘螨为抗原刺激,观察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前后EAR和LAR时的FEV1变化、吸入乙酰胆碱的PC20和抗原激发试验的PC15,结果显示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Bentiey等为进一步验证抗组胺药物对LAR和EAR的作用,采用随机、双盲3组交叉对照,试验设计克服了交叉对照的偏差,得出了下述结论:抗组胺药物对EAR气道高反应性无影响,对LAR也无改善作用。

抗组胺药物对EAR及LAR的作用是有争议的,而实验结果似趋向于持否定意见,但最近有试验证实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药与抗组胺药可改善哮喘的LAR及EAR,引入治疗哮喘的另一途径。

抗组胺药物防治哮喘的临床试验

哮喘高危人群的预防作用根据有无过敏性疾病、哮喘家族史以及血清IgE水平升高,将200例5岁左右哮喘病危患儿接随机、双盲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服用酮替酚(Ketotifen),另一组服用安慰剂,随机观察3年。结果表明酮替酚组哮喘发生率为9%,安慰剂组哮喘发生率为35%。另一项研究将患特应性皮炎、其父母或同胞至少1人患特应性炎症的特应性儿童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2年后发现对花粉、尘螨过敏,血清IgE升高是这些特应性儿童发生哮喘的重要预测因素,抗组胺药西替利嗪(Cetirizine)可显著减少这些哮喘高危儿童中哮喘的发生。

季节性哮喘

季节性哮喘患者发作季节前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可以减轻哮喘发作,减少β2受体激动剂的用量,对肺功能可有轻微改善或无作用。在发作期,服用抗组胺药物可以减轻症状、改善体征,减少其他药物用量如激素、茶碱和β2受体激动剂等,并使肺功能改善如FEV1和PEF增加。对轻度季节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抗组胺药物的疗效尤为肯定,它可同时改善鼻炎和哮喘的症状。

慢性哮喘 对于慢性持续发作性哮喘,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物疗效不显著。Simons将剂量增加到2-3倍常规剂量后的临床试验资料作综合分析,发现可有一定效果(表1),但副反应的发生也随之增加,所以并不提倡。

表1高剂量H1受体阻滞药治疗慢性哮喘

-----------------------------------------------------------------------

药物

试验剂量 常规剂量 试验设计 疗程 例数 症状 肺功能 支气管解

(mg/d)(mg/d)

改善

痉剂用量

-----------------------------------------------------------------------

阿司咪唑10或30

10P/DB/X

412

无 BHR↓

不减

氮卓斯汀8.84.4

P/DB/Ⅱ724

有 PEF↑

减少

西替利嗪20或30

10DB/Ⅱ280

有 PEF↑

不减

氯雷他定20

10P/DB/X

435

有 PEF↑

不减

待非那定540120

P/DB/X

418

有 PEF↑

减少

-----------------------------------------------------------------------

注BHR:气道反应性测定;PEF:呼气流量峰值;P:安慰剂对照;DB:双盲试验;

X:交叉对照实验;Ⅱ:平行对照实验状。

运动性哮喘 抗组胺药物预防性用药可减轻运动引起的FEV1下降,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抗组胺药物的副作用

传统的抗组胺药物对H1受体选择性差,推荐剂量下的血药浓度远不能达到抑制哮喘发作的浓度要求,而且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中枢镇静作用及精神运动性功能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也可引起胃肠道不适、食欲亢进、肥胖,出现四干、视物模糊,尿潴留等抗胆碱症状,严重者出现Q-T问期延长、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等。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H1受体选择性高,拮抗作用强,推荐剂量几乎无中枢镇静作用,而口干等抗胆碱症状与使用安慰剂患者发生率也相同。阿司咪唑和酮替芬可刺激食欲,引起体重增加。氮(艹卓)斯汀可能会出现苦味或金属味。当阿司咪唑或特非那定应用过量或用于肝功能受损、高钾血症、高镁血症患者时可能会出现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抗组胺药物并不会增强酒精及安定的作用,故可合并使用。

总之,第二代抗组胺药物H1受体选择性强,疗效高,副作用少并具有抗炎作用。对轻度哮喘有支气、管扩张作用。虽然可减少LAR反应中嗜酸粒细胞的聚集,但对BHR及EAR和LAR无明显作用。对季节性哮喘和运动性哮喘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是轻度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者,其作用尤为肯定和公认。对慢性哮喘,抗组胺药物疗效不显著。对哮喘高危儿童也有一定预防哮喘发病的作用。

食谱和附录所提供的信息没有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的检查,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