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自然疫源地研究迫在眉睫

时间
2003-05-26

——中科院动物所有关专家就“非典”高危动物及野生动物管理提出建议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

根据广东疾病控制心、香港大学及农业部疫源调查组公布的消息,现已初步查明,给我国乃至全世界造成重大损失的SARS病毒很有可能来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为彻底控制或根

除SARS病毒,开展SARS病毒自然疫源地的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野生动物是自然疫源地中病原体的巨大天然储藏库。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和畜禽疾病来源于野生动物。人类的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来自灵长类。感染牲畜的亨德拉病毒、尼巴病毒来自于狐蝠。疯牛病、口蹄疫等也与野生动物有关。鼠类传染50多种人类的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森林脑炎等。据估计,有史以来,全世界死于鼠源性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各次战争的人数。自公元520年至20世纪40年代,死于鼠疫流行的人数达1.5亿人。目前,我国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鼠传染发病人数每年达数万人,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因此,疾病控制与防除工作,必须从根本上切断从野生动物到人或畜禽的传播链条。

所谓自然疫源地,是指病原体、宿主及其媒介所存在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病原体离开宿主和媒介生物是不能存活的。病原体借助媒介生物如昆虫、蜱、螨等在宿主之间传播。宿主主要是温血动物,尤其是鸟、兽类。鸟类是鹦鹉热,森林脑炎、乙型脑炎的宿主。绝大部分的自然疫源疾病是鼠类。根据疫源地地理位置、景观、主要宿主、主要媒介和病原体特征,我国学者纪树立将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8区: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锡林格勒高原布氏田鼠自然疫源地;天山山地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帕尔米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青藏高原西马拉雅鼠疫自然疫源地;滇西北山地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对自然疫源地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野生动物传染性疾病。

要控制疾病传播,除了借助有效的治疗手段外,还必需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综合治理,这需要对病原体、宿主及其媒介极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有充分了解。控制疾病传播和流行,既可直接控制宿主的数量,也可采用控制媒介数量的办法。例如,丁螺是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通过破坏丁螺的栖息地,可以达到血吸虫病的控制。鼠是鼠疫杆菌的宿主。鼠密度过高,就易造成鼠疫流行,因此控制鼠密度是一项重要措施。减少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也是减少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措施。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人类在捕猎、食用野生动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刚果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就是由于当地居民食用了森林中死去的灵长类动物。引发我国非典的冠状病毒很可能是由于人在饲养或取食果子狸的过程中传染上的。

虽然,目前已初步查明非典冠状病毒来源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类群,除了要真正确定这一结论尚需不少工作外,进一步查明非典冠状病毒自然疫源地也迫在眉睫。非典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有那些动物?有无媒介生物介入?传播途径是什么?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自然疫源地问题不解决,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控制非典的传播和流行。虽然短期内非典疫情得到了控制,但由于隐患依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存在死灰复燃的风险。但开展自然疫源地研究,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要有流行病学、生态学、微生学、昆虫学、动物学方面的专家参与,要林业部门、科研机构、医学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根据自然疫源地理论,对果子狸等高危野生动物类群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停止一切捕猎活动;(2)封闭、隔离所有养殖场,对果子狸等高危野生动物进行检疫,对携带非典病毒动物进行宰杀;(3)严禁将饲养的动物放归自然,以免将病毒带入自然种群;(4)对动物园的相关动物,实行隔离饲养,并作相应的检疫处理,暂停对外展出。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许多疾病来源于野生动物,但真正的肇事者不是野生动物,而恰恰是人类自己。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开发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人、动物与自然三者关系严重失衡,人类遭到动自然界的惩罚也是必然的。SARS的惨痛教训,应使每一个人重新审视人、动物与自然和谐统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