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宝宝的语言培养

时间
2003-03-28

语言对于人类智力的发育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就有区分语音刺激与其他刺激的能力,因此,自宝宝呱呱落孩子虽然不能说话,但能感知言语,母亲可利用各种机会及各种游戏动作与你的小宝宝说话,人为地创造一个语言环境。母亲可以重复地教孩子发一些阿、噢、呜等单音,当宝宝自动地发出了这些音后母亲要给予相应的应答和鼓励。专家强调,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重要的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儿童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婴幼儿潜能开发的热浪正一浪高过一浪!这将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全世界刚 出生的婴儿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未来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你的孩子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到社会上去参与竞争,但是做母亲的有没有想到,这竞争的关键的头几步是要由母亲来参与完成的。如果由于母亲的努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竞技场上的第一个回合就拔了头筹,那将对孩子未来的成才带来多大的帮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主任说:早期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其主要形式是家长和婴幼儿的互动互进。

诺贝尔奖金得主的后代,不可能生下来就是天才,相反,他们中却不乏平庸者,而平民百姓的后代,如 果能抓紧0~3岁的智力开发,倒极有可能问鼎科学宝座。曾经鼓躁一时被某些媒体吹捧得神乎其神的“名人精子库”在无情的科学面前早已“门庭冷落车马稀”,成才的关键主要是后天的培养和机遇。热切盼望子女成才的父母请切记:培养天才从0岁开始!

专家指出:生命的头三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根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易于受环境的影响。婴幼儿期是开发大脑潜能的最佳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三年。印度狼孩卡玛的故事从反面佐证了这一点。

卡玛是一个印度女孩,她在8岁时被一位美国牧师辛格从狼窝中营救回来。卡玛的生活习性和狼完全一样,她不会站立,不会讲话,对人类社会茫然无知。辛格对卡玛进行了精心的培养,但卡玛的身心发展却极其迟缓,她用两年时间才学会站立,教她学会行走花了整整六年,卡玛四年学会六个单词,七年学会45个单词。卡玛17岁时的智力只相当于一个四岁儿童的水平。由于自幼离开了人类社会环境,与狼为伍,至使这个印度女孩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她的智力及语言能力已不可逆转地被破坏了。

在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要尽量与孩子在一起,这是脑科学家对每一位家长的忠告。

专家研究发现,对神经细胞进行良性刺激将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李葆明教授为我们作了这样的解释:没有接受到刺激的细胞长得很单调,就象一棵光秃秃的豆芽,而受到较多刺激的细胞周围则长出很多分支。李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分支名叫“树突”,“树突”象天线一样接收其他细胞传来的信息,由胞体加工处理后再经轴突向其它神经细胞传递。细胞与细胞相连的部位叫突触,它们就象嘴巴一样,用来在细胞间进行“对话”,突触的信息传递功能的好坏决定着脑功能的好坏,而突触的数量和“对话”的强度就取决于刺激的多少。初生婴儿的脑体积是成年人的1/4,然而脑神经细胞的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成年人的脑细胞的数量,这就给树突和突触留出了充分的成长空间。丰富的环境刺激与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促进脑功能发育和突触的形成,相反,剥夺环境刺激将严重阻碍儿童的脑发育。

在我国山东等地存在着沙袋育儿的习俗,父母将孩子置于沙袋中便外出干活,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搂抱和爱抚,人们发现,在沙袋中呆得越久的儿童智力发育就越为滞后,他们大多神情木纳、目光呆滞,缺少活泼的灵性。研究表明,不玩耍的孩子或很少被触摸的孩子的脑比正常同龄孩子的脑小20%左右。这一点在动物身上也得到了证明,试验发现,在堆满“玩具”的笼子里饲养的大鼠与在普通、单调的笼子里饲养的大鼠相比,不仅有更多的复杂行为表现,而且单个脑细胞上的突触数目平均多25%左右。树突和突触在0到4岁间长得最快,4岁以后,那些没有接受刺激的突触或脑神经细胞就会慢慢地被淘汰,并且永无复苏的希望。家长,尤其是母亲的爱抚与话语是对你孩子的脑神经细胞最有效的刺激。尽管婴儿还听不懂大人的话,但却能分辨语言与非语言的听觉刺激。如果母亲能不时在自己的小宝宝耳边轻言软语,并经常地对孩子进行亲切的爱抚,这是对孩子的脑神经细胞最有效的刺激,母亲们千万不要轻率地放弃这份责任。如果有可能的话,妈妈要尽可能地与自己的宝宝朝夕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