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凡

时间
2004-11-23

刘炳凡(1910—2000),湖南省首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医药专家。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人,1910年11月出生于湘阴县的一个手工艺匠家庭。家境贫寒,其父以篾工为业。只读了4年小学,3年四书五经。14岁时开始随父学篾匠手艺。他坚持边做工边学习,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用来买书,被人们称之为“篾匠秀才”。他悄悄立下学医的志向,认为“至善至乐,莫过于救人一命”。经亲友介绍,他拜名中医柳缙庭为师。学完了有关方药、脉法、医经以及临床各科近20余部医着,阅历了许多疑难杂症医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岁时通过考核加入了国医公会,获得处方权。1933年在长沙东长街开业应诊,自题“仲山医社”,取其廉洁奉公之意。

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随身带着笔记本,走到哪里学到哪里,积累了秘方、验方、偏方、单方10余本,后来编成了《民间单方验方选辑》。其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确为医典未载、师道难传的。他首次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的中医学整体治疗原则,创立了“柔剂养阳”的治疗大法,形成了在脏腑辨证中首重脾胃的诊疗体系。他与李聪甫合著了《(脾胃论)注释》、《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晚年又撰著了《脾胃学真诠》。有人评价他是“开建国以来研究脾胃学之先河”、“脾胃学说经典性研究卓有成效”者。

他非常重视培育后学。从50年代即从事教育工作。80年代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开办研究生班,他担任班主任。后又承担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湖南省分校校长。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搜集有关资料达540余种。他认为“要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精通它,要精通它,就必须把每条原文,乃至每一个字的真实含义都要弄清落实”。并编著《伤寒论》、《内经》讲稿。在教学中,他认为教学、科研、临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张“教学相长”,并写出了《教与学》一书,启发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他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经验丰富。40年代就著有《医学菁华录》、《医案鳞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从事晚期血吸虫病的研究,深入疫区总结出“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辨证分型,荣获卫生部嘉奖。70年代从事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主编《民间单方、验方》、《兄弟省单方、验方选集》。与李聪甫合著的《〈脾胃论〉注释》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主持“抗衰延寿”课题研究,研究出抗衰老新药“古汉养生精”,现已成为中国名牌中成药,畅销国内外,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主要著作有:《〈脾胃论〉注释》、《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湖南老中医医案选》、《中医儿科学》、《脾胃学真诠》、《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养生颐年古今鉴》、《杏苑影珠集》。他还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

在长期的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中,他坚持以医济世,以德泽业,惠人无穷。他多次受到卫生部、省、市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被授予湖南省科技之星称号及湖南省首届白求恩奖章。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向天曾称赞他:“不但医学渊深,医技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堪为医界楷模。”

他1951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全国第一、二届中医学会理事,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科学技术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研究员。2000年7月27日在长沙病逝,终年90岁。

医药名家:刘炳凡

刘炳凡,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擅治内科疑难杂症。

每逢星期天,都会有一位老人出现在长沙市的新华书店,你可能看不出来他已有91岁高龄了,他就是擅治内科疑难杂症的中医名家——刘炳凡。

1910年,刘炳凡出生于汩罗江畔桃花洞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由于生活贫困,刘炳凡只读了4年书便辍学了,但是他一边做工,一边自学,终于在16岁那年,拜师于柳缙庭的名下,步入了中医的殿堂。在跟师应诊的学习中,老师反复强调的“一证一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他跟随老师出诊,有一对姐妹同时患麻疹,刘炳凡认为都应宣疹透疹,都可以用宣毒发表汤,但柳老师认为妹妹应该用辛温解表的桂枝汤,第二天复诊时,姐妹俩的麻疹果然都出来了。这给了刘炳凡很大的启示。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刘炳凡

都是同样的出麻疹,开的方子不同,就是因人而异,人的素质不同,所以要治体质,要治人,单纯治麻疹,治病不行。

就是因为人的素质不同,相同的病,不同的素质,只治病不治人,就不能解决。

有一名患者叫刘菊初,一直有严重的冠心病,1992年又被确诊为肺癌,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他找到了刘炳凡。

治肺呢,也是健脾胃,补正气,促消化,增加营养,这个肺自然就受益,(肺癌)不但不扩散了,也没有转移,治冠心病呢,它是心病,在心脏局部,因为西医都是诊局部的,中医认为表现在心脏,根子在胃肠,所以治冠心病、胸我们就健脾胃、促消化,增进体质,保护心脏畅通冠脉流量,使心肌供血充足,病就好了。

患者刘菊初:我专门吃刘老的中药,吃他的药吃了两年多,每天一服药,自己感觉病情有好转,身体逐渐的就有了好转,血也不出了,能吃、能睡,而且能活动。最后,我在1994年又回到了工厂,一直到现在,我还在工作,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常活动。

刘炳凡在70年的医学生涯中,始终坚持“临证不忘读书,读书不忘临证”,从不满足于理论上的一知半解,临床上的一方一药,而且将读书和临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精心研究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和赵养葵的《医贯》等中医书籍,在临床中强调“脾胃为生化之源,肾间动气,为人生之本,五脏不足调脾胃”,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我是受师傅的指导,特别注意脾胃,脾胃是一个内燃机,就是一个锅炉,你要发动车,没有内燃机不行,人的生活起居正常运转,还是要内燃机,所以中医治病治人,必须治脾胃。

刘炳凡在学徒时就给自己订下了四个一点“早起一点,晚睡一点,闲谈少扯一点,分心的事少干一点”这四句话伴随了他的一生。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了14本著作,50余篇论文。新写的40万字的“《伤寒》《金匮》论文发微”明年即将出版,当问他为什么如此笔耕不缀时,他说,他始终牢记着华罗庚的自律名言:“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我们衷心祝愿刘老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