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床位长庚医院擦肩而过北京决定另起炉灶

时间
2003-07-18

由于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和他的长庚医院最终与北京擦肩而过。

6月10日,北京首都规划委员会已批准北大国际医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据称,北京大学将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共建一个占地57公顷的“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旨在取代王永庆的长庚医院。这意味着,历经坎坷,这个国内医疗领域最大的投资项目已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负责招商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标向本报记者证实,协和方面虽未行动,但投资规模与北大相当,都是30亿左右。这样,两家投资累计达60亿元左右,将超过王永庆的“大手笔”。

王永庆出局

此时,距离2002年5月下旬——本报记者调查王永庆长庚医院在京庞大投资暂停事件(详见本报2002年5月29日《王永庆长庚医院突然叫停》),刚好一年。王永庆曾计划投资约3亿美元在北京建长庚医学中心。

按照王当时的规划,这个定位为现代化标准的国际性大型医院将建设5000张病床,其规模超过国内任何一家医院。

王永庆此举,得到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在北京市政府帮助下,长庚医学中心选址在位于北京昌平回龙观镇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该区二期工程约120公顷的土地准备给长庚医院使用。

一年多的谈判,长庚享受一路绿灯。2002年3月初,台湾长庚医院派了5名长庚人员到北京准备医院动工事宜,并在北京市朝阳区松榆里设立筹备处,办公室的租金和订金也都预付。但不久情况发生大转折——临时办公人员撤回台湾,长庚医院突然宣布暂停。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据本报调查,国家政策规定不允许外商建独资医院。而长庚医院一度坚持独资。后来经过多方协商,长庚采取了变通方式:在国内设立了一个基金会,由基金会对医院进行投资。这将避开政策限制。

但由于台湾推行的系列政策,令王永庆的资金不能到位,基金会迟迟未能成立。目前,台湾“审委会”以岛内企业赴内地投资中没有医疗类别、缺乏审批依据为由,将长庚医院在内的一些医疗投资项目的申请报告搁置起来。

当时,台湾长庚医院有关人士乐观地向记者表示:方案正在审批中,“只是需要等待”。

北大协和竞相接盘

但漫长的等待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而北京市政府却不能陷入这样的苦等,因为随着2008年国际奥运会一天天靠近,拥有大型配套设施的国际性医院动工迫在眉睫。

在北京申奥计划书中,北京曾承诺,在北京郊区建设一座5000张床位的国际性大型医院。这个医院即是位于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的长庚医学中心。

长庚医院的突然暂停,着实给北京市政府出了道难题。据北京中关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贵林先生回忆,当时北京市市委领导人拍板,“长庚医院台湾方不做,我们做”。

由于土地征用只是与长庚方面达成意向,收回没有任何法律障碍。

但收回土地后由谁来做?怎么做?北京市政府为此召开了多次内部会议,研讨出路。张贵林称,长庚医院退出后,国内一些个体投资商纷纷找上门来,但均遭婉拒,因为“这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大工程”,必须慎重行事。

经过几番探讨,北京市政府作出初步决定: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等一起运作。

初时,北京市政府并没有考虑北京大学。有知情人士称,北京大学是“半路杀出”,且后来居上。

打造国际性医院一直是北京大学的梦想。中关村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标说,早在一期规划时,就预留了北大国际医院的用地。没有赶上一期规划的北京大学,抓住了二期的机会,尽管,它有些偶然成分。

2003年3月底,中关村管委会有关人士与时任北大产业办副主任王玉玲在一起谈事,偶尔提到这个项目,王立时眼睛一亮:北大何不介入,也建一座大型国际医院?

王玉玲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是留学英国的医学博士,又在世界银行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接受过专业化训练,对打造国际性医院有独特的敏锐眼光。此时,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已合并,成立了新的北大医学部,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王的建议立即得到北大高层一致赞同。

2002年7月,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校长许智宏院士、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联名向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写信,恳切表达了北大建国际性医院的需要。

2002年10月,北大被正式纳入该项目,与北京协和方面共建。2003年1月9日,北京副市长刘志华组织召开会议,将该园区定性为“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并对两家进行了用地分配。

二期工程土地并没有完全交给两家医院。据本报获得的《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分区图显示,北大国际医院的规划总面积为约30公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约27公顷,其余用地分别被标示为科研产业用地和业务配套设施、公共配套服务等用地。

北大30亿投资计划

接盘长庚医院,如何打造成国际性医院?在目前环境下,无论对于北大还是协和,均是严峻考验。

“我们拿到的这块土地,弥足珍贵,历经一年多坎坷。”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杉感慨道。而刚刚通过北京市规委的批准,意味这个项目进入了快速道。

尤其令其高兴的是,在与中关村管委会、生命科学园区和昌平区政府商谈后,这些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表态“特事特办”。他称,在明年3月正式奠基前,还要完成1437项工作,“现在进行倒计时了”。

王杉说,此次北大打造国际医院采取的是全新运作模式,所有资金将通过融资获得,“不要财政一分钱”。并且医院将走国际化道路,招聘外籍医生加盟。

2003年1月,由北京大学、北大方正集团、北大资源集团三方出资共同组建成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来负责筹建和管理北大国际医院。其中北大控股40%,北大方正、北大资源分别各占30%股份。

5月29日该公司召开董事会后,基本确定了管理层人选。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王杉任公司董事长,北大方正集团副总裁张国祥为公司董事、总经理,北大产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玉玲则为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名誉董事长则由北大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担任。

根据规划,北大国际医院将融合一个综合医院与若干专科医院。而本报记者获取的该份规划图显示,建筑面积为21.07万平方米的北大国际医院,由一个综合医院和6个专科医院及体检中心组成,总床位达到2400张,其中血液病专科、泌尿专科、肿瘤专科、运动康复专科各200张床位,心血管专科280张、口腔专科120张,综合医院为1200张床位。

王表示,北大国际医院是非营利性医院,将实行分期开发,一期建设1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20亿元,预计2007年初综合医院投入试运营。难题

但是,完成如此庞大计划并非易事。

北大国际医院的非营利性定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融资。根据中国2000年新出台规定,国家首次对医疗领域进行政策开放,并将医院分成营利性和非营利医院。目前全国非营利性医院只有10%不到,国家对其有税收等政策优惠,正是这个原因,北大方面才将其定位为非营利性医院。

但这种定位的弊端也显然易见:营利性医院可以获利分红,而非营利性医院则必须将利润投入再生产。如果不能利润分红,怎样吸引投资商?王杉董事长承认,目前这是道难题。不过,“我们正在拟订融资方案。”

实际上,王永庆长庚医院最初模式可以借鉴。虽然当初的长庚医院也属非营利性医院,但他想将部分资产变成经营性资产,并剥离上市。

根据王永庆的计划,长庚医院还规划在北京长庚医学中心附近建一个占地1千亩左右的医疗器械设备厂,生产手术刀、病床等医疗设备和钢笔、纸张等办公用品。一方面既可以瞄准未来外资盖医院需要的设备机械和耗材,同时又可以谋取上市。同时,他计划中的教学部分也是作为经营性资产,谋取上市。这一下就解决了融资渠道问题。

“这是好办法,我们也在考虑借鉴。”王杉表示,未来将把北大教学、科研、产业集中在一起,建立一所大型护理学院。前提是,“北大肯定要求控股”。

除开融资难题,市场容量也是关键。“北京需要那么多资源吗”?一医疗专家反问。他认为,北京目前医疗资源已出现闲置。他们担心,再造两所共5000张床位的高档医院,会是一种资源浪费。

但王杉却不认同:北京医疗资源闲置的是二级医院,使用效率大概不到30%,像北大人民医院这些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在103%以上。他认为,像北大员工、外籍人士、中关村高收入人群和参加奥运会的宾客等,足够满足北大国际医院需求。

但与北大国际医院隔窗相望还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北部医学中心。据悉,他们同样困于融资与市场容量问题,协和方面步伐迟缓。2002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据称,清华一度想与协和在这块土地共建医学院。据称,协和的定位也是教学、科研、医疗一体。

有关人士说,协和正在密切关注北大方面的进展,准备拷贝北大做法。(200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