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孩50毫升造血干细胞急飞上海千里救人(图)

时间
2003-11-20

昨天上午8点,北京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北京女孩孟晓晔躺在了解放军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的诊疗床上,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采集,得到的50毫升珍贵的干细胞在北京血液中心和骨髓干细胞管理中心的专家护送下,乘坐下午3点40分的飞机飞赴上海。下飞机后就马上送到医院,晚上7点半开始输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的一名来自河南的31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今天上午还将再采集一次,并将再次送到上海以解病人的燃眉之急。

两年前登记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

2001年的11月17日,孟晓晔和姐姐在路过中关村海龙大厦时,被停在大厦前的红十字采血车吸引了过去。采血车上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宣传,可以报名登记并抽取血样。曾经多次无偿献血的孟晓晔和姐姐都毫不犹豫地上车填写了同意书,并捐献了血样。

2003年9月3日,中国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通知北京分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的一位患多发性骨髓瘤的河南患者和北京一位志愿者的人体白细胞抗原分型相合,需要尽快和这名志愿者联系捐赠。工作人员在微机上查找后发现这名志愿者就是小孟。小孟听到自己将要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非常高兴,她明确地说:“我一定捐献,该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们尽管分配。”小孟的家人和公司也都非常支持她的决定。

11月15日,小孟郑重地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书》上签下名字,开始捐献前细胞动员剂的注射,成为北京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首日采集过程持续4个多小时

早上8点30分,打了最后一针动员剂的孟晓晔静静地躺在床上,护士将采血针插入她的右臂,一旁的血液分离机随即开始工作。虽然她的胳膊上插着采集用的管子,但是涂着淡紫色眼影、穿着一件红色毛衣的小孟,看上去气色很好。摄影记者想给她照相时她就很开心地竖起大拇指,嘴里说着“yeah”。她的爸爸妈妈和男友都在隔壁的房间里安静地陪着她,等待她做完采集。

接下来的4个多小时里,小孟就一直躺在诊疗床上,进行了10000毫升血液的循环,正常人身体中一般有5000毫升的血液,所以相当于把她全身的血液循环了2次。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还开玩笑说:“没什么难受的,全身就腮帮子最累,是笑的。”不过在整个过程结束后,她还是由于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而有些疲惫,她的妈妈、阿姨和护士一起把她扶起来帮她慢慢活动有点僵硬的胳膊和手。

12点40分左右,采集工作完成,大约50毫升呈棕红色的干细胞在密封的血袋中封存起来,医护人员用手慢慢地揉着袋子,把里面凝在一起的物质揉开,然后放进专门为运送干细胞准备的保温箱中。早就停在门外的999救护车呼啸着奔赴机场,搭乘下午飞往上海的航班。据护送者之一、北京造血干细胞库主任金辉介绍,“救命血”在昨天下午6点抵达上海。晚上7点30分,已经完成所有移植前预处理的河南患者开始接受移植。只用了10多分钟,从晓晔体内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就全部输入了河南小伙儿的体内。

31岁的河南病人在上海等待移植

据介绍,接受移植的河南病人今年31岁,是一名银行职员。因为患多发性骨髓瘤,特意赶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医。他的主治医生表示,治疗这种多发性骨髓瘤的惟一希望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病人的前期预处理情况非常好,病情稳定,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把握性非常大。“他真的很幸运,能在北京找到适合的骨髓,相信他已经能够战胜病魔。”

目前,北京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已经拥有了14324份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血样,其中有7500份已经获得了人体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的数据。北京血液中心的人士介绍,我国的造血干细胞库正在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目前全国的造血干细胞库共有约80000份样本,到2005年将达到30万份,能够满足80%以上的需要者的要求。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采集用具也都是一次性的,可以保证捐献者的安全。(文/于巍 摄影/记者陈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