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科学家接受采访谈克隆大鼠上[科学]意义

时间
2003-09-28

新华社2003年9月26日巴黎讯: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中国科学家周琪领衔的中法联合研究小组成功克隆大鼠的报告占据了头条地位。为何这一看起来不显眼的成果被国际同行如此看重?参与研究的中法科学家分别向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解释。

法国科学家让·保罗·雷纳9月25日在巴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克隆大鼠的研究远远早于“多莉”羊,但由于大鼠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控制因素,一直没有成功,并被公认为动物克隆领域的难点。这次中法科学家成功克隆大鼠在世界上还是第一例,它也是自“多莉”羊诞生后人类创造的第8种体细胞克隆动物。

克隆大鼠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在电话采访中向记者介绍说,大鼠在很多方面比小鼠更接近于人类,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它成为首选的啮齿类实验动物,一直被广泛地用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小鼠胚胎干细胞技术的成熟,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用“基因敲除”技术改变小鼠干细胞的基因,并获得研究用克隆小鼠,小鼠逐渐取代了大鼠在医学实验动物中的地位,成为最为常用的研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然而,对于许多人类疾病用小鼠来研究并非最理想。周琪解释说,以乳腺癌为例,大鼠就是更理想的研究对象,大鼠体内肿瘤的激素反应更接近人类。然而,大鼠卵母细胞发育速度太快,使得研究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卵母细胞进行操作,这使大鼠的胚胎干细胞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制备成功,因此无法克隆出大鼠以供人们进行实验对比。

2001年初,在法国农艺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和中法先进研究计划的共同支持下,周琪在法国农艺学研究所负责组建了一个大鼠克隆的研究小组,研究中采用了在克隆小鼠和克隆牛研究中发明的“损伤切除术”,并且发明了能够精确控制大鼠卵细胞自发活化的专利技术,历时两年试验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周琪说,克隆大鼠的成功将在动物发育机理、动物克隆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将有助于研究癌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人类慢性疾病。

关报导:转基因产品 美“聪明鼠”漂洋过海落户上海

新华社2003年9月28日上海讯: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最近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功引进了2只“聪明鼠”。目前小鼠生长情况良好,并于9月17日顺利产下了第二代。专家称,“聪明鼠”引进和繁殖填补了我国在脑科学研究中所需动物模型的空白,对促进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个研究所的饲养中心,记者亲眼目睹2只“聪明鼠”在透明的饲养箱里钻来钻去,十分机灵。小鼠身长约8厘米,通身乌黑发亮。据负责管理和饲养“聪明鼠”的科研人员张满仓介绍,“聪明鼠”近1岁,目前生长情况良好。8月底,2只雄性“聪明鼠”和2只雌性小鼠被送入“洞房”。两个多星期后,2只母鼠顺利生下了2窝小老鼠,共17只。这些刚生下来的小鼠并非都是“聪明鼠”,要等到小鼠稍大,经过科学鉴定之后才能区分。

“聪明鼠”是著名华裔生物学家钱卓教授199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首先培育出来的一种转基因小鼠,这些小鼠在学习与记忆能力方面明显超过普通老鼠,它在黑暗的迷宫中,能迅速找到出口。

钱卓博士兼任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所长,他说:“‘聪明鼠’是神经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它对探索各种脑疾病,研究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与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正准备以“聪明鼠”为动物模型,找出更多与学习记忆相关的新基因,挖掘出更多的“药靶”,为诸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等重要疾病开发新药物。另外,“聪明鼠”的研究,也使通过转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人类聪明才智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