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呼吁政府负起责任重建药材储备制度

时间
2003-07-23

药材该不该重新纳入药品储备制度?非典暴发后相关药材供应吃紧,使这一老问题再次引起医药界以及社会的普遍关注。

“鬼行市”:忽而百万富翁,忽而倾家荡产

近些年,很多熟悉药材市场的人都知道,药市也被称为“鬼行市”。这是由于药材市场风云莫测、大起大落造成的。以此次非典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国停止实行药材储备制度后的弊端暴露无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非典防治中药处方后,中药材市场立刻火爆起来,涌起了一波强似一波的涨价风潮,特别是72种与防治非典有关的药材货源急剧减少,供应日趋紧张,仅北京就“千家药店断档”,价格涨了几倍到几十倍。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下,一些药商大量购进储存,使本来就紧张的药市火上浇油。部分原来用量不大的药材“冷背品种”,由于库存少出现断档,形成有市无货、有价无药的行情。

如果说药市能使人一夜发财致富,没错。如果说药市能使人顷刻沦为乞丐,也没错。据业内人士估计,4月中旬到5月初,有些药材市场每天能涌现出几个百万富翁;但到了5月中旬以后,国家针对药材市场的混乱,出台了防治非典药材及中药饮片的限价办法,药监部门加大了监督力度,经营非典的药商再无暴利可言,有的由于高价购进药材而赔得一干二净甚至债台高筑。一位高价购进药材的药商大喊:“就金银花这一个品种就至少让我赔了3万元,药市像股市,个人的力量很难抵御这么大的风险!”

药材价格的大起大落,不仅造就了药商个人的幸与不幸,而且使有些销售部门面对国家的限价,停止购进药材,甚至把已买的价格偏高的药材重新退回市场,造成群众买不到防治药物,直接影响了非典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药商们“堤内损失堤外补”,掺伪使假、以次充好,使药材质量严重下降。

仅靠市场力量应对不了突发事件

据中国药材公司负责同志介绍,我国的药品储备制度原本包含有中药材,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放开了对中药材的统管统销,由政府掏钱储备药材的历史也宣告结束,目前,国家仅保留了对36种中成药的储备。

非典疫情使人们再次认识到药材储备的重大意义,并开始为其重新纳入药品储备制度而大声疾呼。湖南省江永县药监局的黄青森认为,中药材储备制度在非典疫情面前显示出了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储备中药材,一是可以起到调节市场价格的作用,当某些中药品种短缺时,将国家储备药材投入市场,可有效控制药价的过高上扬;当某些品种供大于求时,动用国家储备资金按保护价收购进行储备,可稳定中药材的品种结构。二是重大疫情突发时,有足够的药材储备来满足疫情防控的需要。

广西南宁药材批发站的陆善旦建议:国家应拨款建立国家和省(市、自治区)两级中药材疫情商品储备库,建立中药材疫情商品生产基地,制定疫情涉用中药材最高限价,加强药材质量的监控等。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院长王书臣说:药材供应光靠市场调节是应对不了重大突发事件和疫情的,政府应在这一关键时刻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尽快重建药材储备制度,说到底是为社会负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