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时间
2006-03-21

睡眠障碍是睡眠活动中神、气、精各环节失调的表现,其为病及病变性质与转归,具有不同的证机特点和深浅层次。

1.神志不和

一是心神亦起主导作用。情绪节宣失当、思虑深作不息等都使心神卷舒失当而失眠或多睡。同时意志也通过心神发挥作用,意志消索者多睡、常熬夜者多失眠。二是魂魄发挥基础作用。气质激扬者魂魄易动难静,沉抑者易静难动;智敏者神速易亢,浑浊者神迟难奋。凡此平素睡眠即有别,况有事则各归其类。若同时心神失调亦通过魂魄动静张敛、离合出入失序,影响睡眠。

神志不和之睡眠障碍多轻微而属生理性,常不作为病证;又有其基础性质,精气病变通过神志导致睡眠障碍。如果睡眠障碍只在神志层面内,并伴神明错乱则属神志病证。

2.气扰神乱

这是最常见睡眠障碍。可概括为阴阳盛衰失常。古代以营卫阴阳出入障碍说理,如《大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阳跷盛,阳气盛,阴气虚而不得卧;肠胃大而皮肤湿(涩),分肉不解,卫气留于阴,阴跷满,不得行于阳则阳气虚而多卧。《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入六腑,身热不时卧。《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不得卧。《逆调论》阳明之气逆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经脉》足少阴脉主肾所生病嗜卧。

现代临床多以阴精阳气的盛衰立论。阴盛者以寒盛,痰浊、瘀血阻滞为多;阳虚者阴盛,阳虚者痰盛,又气虚乃阳虚之渐;病在脾肺肾,以嗜睡为主。阳盛者热盛、火亢,痰火扰动为多;阴虚者阳亢,又多兼痰火;病在心肝肾,以失眠为主。

3.精衰神败

病深精衰之睡眠障碍,多出现在病变后期,无论外感、内伤均可至此。精衰者气亡,魂离魄散,神不守舍,如《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本神》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等,总见精神恍惚,似睡非眠、似醒如痴,或在弥留之际。

睡眠障碍是生命活动失序的反应,具有机体失调信号的意义。而睡眠障碍又因其失天人之和,减弱生机。故不寐耗阴,嗜睡遏阳,不仅使社会工作能力与适应自然能力降低,也使机体心身不适,引发或加重病证。

睡眠障碍的主要临床病证

1.失眠

失眠大多属于神的层面。一是一过性心神受扰,不能主动内敛,魂魄受制,难以幽潜所致,治在平和心态。二是剧烈、长久的情思扰动而使神奋张,难以入舍于心,魂魄受激,常处于混乱状态,令其幽潜不能,故经常不寐;如魂魄受激引起扰动超越自调之限,则感觉失常、运动失制,反向心神输出幻觉信息,使心神判断失误,致使思维、感情、行为乖戾,也会使寤寐颠倒或长久不寐。

气的层面中的气化失序,与睡眠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以卫气留于阳不入于阴为论,后世以阳盛阴虚为论。或外邪阳热盛,或内伤气之有余为火、诸郁阻滞化火,或阴虚制约不足而阳虚性亢奋,均可通过气神沟通界面,使心神魂魄不能内敛而失眠。

精衰之失眠,属于生理自然的多见于老年人,如《营卫生会》老人之不夜瞑;属于病理的很少独为主症,即便有也是其它症状不显,多见于机体反应性差的严重病变,故其特点是精神恍惚,目不瞑而频现幻觉。

失眠证与各种病证中的失眠,区别在于失眠是否为惟一的主症,或以失眠导致、影响其它病证。治疗应当有主治失眠或它病的区别。

2.嗜睡

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寤的病证。究其原因与机理,主要是阳气虚馁、阴浊阻滞,但在外感病或内伤病中也常见热邪壅遏、机枢不利,致使阳气不能振奋而嗜睡者,其特点必是卧寐不安。

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

3.梦寐不宁

寐中多梦,因梦不能安卧,常见梦左右为梦魇、梦惊、梦呓、梦交等。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诊断依据。

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内外刺激体中之魄,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究其机理,前者不外乎是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微浅失调的反应,《脉要精微论》及《淫邪发梦》有所论述,后世临床也有所总结;后者则反映强烈精神感受或刻意的情思郁结,并常影响气机,也与人格气质及体质也有关。

4.睡行症

入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其原因是内外结合,内在于素体虚实所致魂魄失和,外在于惊恐劳碌等,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可发生在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