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和,攻邪派的开山

时间
2004-05-13

张子和,金代大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攻邪派的开山。

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公元1151年(金·天德三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正大八年),享年约80岁。张从正,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张从正青年时期性格独特,不拘小节,放诞,没有威严的仪表。但愿读书,作诗,嗜饮酒。久居陈(河南淮阳)地。张从正起先在浑源(今山西浑源县)刘从益门下学医,后来私淑刘完素之学,在学术思想上深受刘完素影响,用药多主寒凉,治病每多取效。在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6),就以医术名闻天下,至金·兴定时期(1217-1222),金宣珣宗完颜征召张从正入太医院,但不久,张便辞职归家,以其医学名扬东州(指开封以东州郡),常与其门人麻知儿、常仲明等人,游山玩水,又过着他放诞无拘的生活。在游历中同时也与其门人谈论医术,讲明奥义,辨析至理,将医理传给他的门人弟子,张从正的入门弟子有麻九畴麻知儿、和常德(常仲明),私淑弟子有李子范。

张从正的著作有《儒门事亲》,此书是张从正的论文集,将他平时撰写的论文和临床经验收集起来,辑为一书,名曰《儒门事亲》。其含义是儒者若更好事亲,必明医理。本书共十五卷,其中《儒门事亲》仅占三卷,其他是《治病百法》三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病杂论》一卷;《三门六法》一卷;河间先生《三消论》一卷;《治法心要》一卷;《世传神效名方》一卷。看来是个杂集。据云,只有前三卷(《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的手稿,其余皆是其弟子所录张氏的平时言论集和收录的别人的著述,是一部杂记式的著作。其中有说、有辨、有论、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虽名目繁杂,但总不离用攻法的宗旨,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详细论述。并且书中有很多验案,很有参考价值。本书不仅阐述了攻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同时也丰富了《伤寒论》的三法内容,而且发展了祖国医学的治则理论。因此,很值得一读。据文献记载,张从正还有很多遗著:《三复指迷》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伤寒心镜》一卷,《秘录奇方》二卷,《治病撮要》一卷。

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难经》和《伤寒》,经自己的实践和心得,确立了张氏自己的攻邪理论,总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病邪理论。在当时,医界盛行补法,凡疾病发生,不问虚实,滥投补剂,以此取悦病人,因为一般病人听补则喜,听攻则怕,庸医不知病理惟投病人所好而滥补以悦人。如张氏说:“惟庸工误人最深,为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将当时的医生和病人的心理及关系分析的很深刻入微。因此张氏一反旧习,立主攻邪理论,其病邪理论又分邪气致病说、三邪理论和血气流通三方面。

邪气致病观点。张氏认为人体发病都是邪气作用的结果,所以他说:“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他还在《儒门事亲》中说:“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自尽,颇甚则传久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光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其气未胜,而邪气已交驰横鹜,而不可制矣。”在这里张氏认为邪气是一种致病因子,是异常的,有害的,所以无论什么病,只要有邪气存在,不管正气是否虚,必须先驱除邪气,邪去则正安。这种认识是深刻而有远见的,并且很有现实意义。现代医学的治疗学也认为,治疗的首要问题是去除病因,不论何种疾病,只要有致病因子存在,就会使疾病继续加重,给其他治疗造成困难或不易治愈。所以首先去除致病因子,对治疗是很有利的。张氏的见解颇为英明。张氏对邪气中人的三种结果说,也很符合实际,有些致病因子可以被体内的抵抗力或正气消灭,则其病可不治自愈。有些致病因子不能被一般抵抗力或正气战胜和消灭,须加以外力(治疗)才能消灭致病因子,使病痊愈。还有些恶性致病因子,人体的抵抗力和正气或治疗都不能消灭它,病人就会死亡,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张氏将只知用补法而不用攻法(去除病因)的医生比为“鲧湮洪水之徒”,不知疏导,只知湮埋是错误的。

所谓三邪理论即张氏把致病因子分为三类:天之六气风暑水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水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天之六气和地之六气泛指天气和气候,人之六味则统指饮食致病因子。此三类致病因子致病时是有部位分别的,天之六气致病时多在人体之上部;地之六气致病时多在人体之下部;人之六味致病时多在人体之中部,根据发病部位和症状不同,则分别采用汗、吐、下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张氏所谓“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血气流通说。张氏将血气壅滞作为一种病理病机学说提出来,他认为许多疾病,血气壅滞是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病机,因此在治疗时,疏通气血,使血气流通是关键。即张氏所说:“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张氏并具体举例由寒邪所致之痹证,郁证等都有血气不通之机理,用汗、吐、下法可使气血自和,令其条达,而达到治疗目的。由此可见,张氏所说的血气壅滞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病机,疏通气血则是治疗的核心问题。

张从正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攻邪理论,正因为张氏强调了病邪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说张氏主张治疗以攻邪为主。张氏用来攻邪的方法,便是汗吐下三法。这三种方法包括内容很广泛,在治疗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张氏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儒门事亲》)。张氏对三法的运用充满信心,他说:“所论三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看来张氏使用三法是有充足把握的。

张氏在治病时除善用攻邪三法外,还很主张心理疗法。对七情引起的情志病,张氏用以情制情的方法治疗。张氏对《内经》的有关情志相胜理论作了发挥,他说:“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制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制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制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张氏用以情胜情法治疗的病例很多,如:息城司候,因悲伤过度而致心痛,渐至心下结块,大如覆杯,且大痛不止,屡经用药不效,张氏诊断,指出其法当“以喜胜悲”,因为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因此,假借巫者之惯技,杂以狂言以谑,引得病者大笑不止,一、二日而心下结散。可见情志疗法是有相当效验的疗法。

张氏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病邪学说和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的理论,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直至现今,光辉不减,现代医学也认为,在治疗中首先要去除病因,如病因不去除,继续作用于人体,机体的功能紊乱和损伤是不能恢复的。先去除病因,再调整机体机能和修复损伤,效果会更好。一个医学家对医学的贡献不必很多,只要有一个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建树,便是伟大的。此外,张氏的情志治疗理论,也很有实践意义,可惜的是直至现今,在中医界乃至中国医学界,关于情志治疗和心理治疗方面内容,仍然没有受到重视和大力推行,这是一个缺憾。

张氏虽然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范围,但仍没有说出攻邪的全部概念。其实攻邪不只汗吐下三法,清热、散寒、解毒、理气、活血、化瘀、祛痰、消食、通经活络、利湿等,都具有攻邪的含义。如果虚作为一种病因存在的话,那么补虚也可以被认为是祛邪,这是攻与补的辨证关系,攻补不可绝对分开,攻中有补,其实补中也有攻。在今天看来,攻邪的更准确说法应叫去除病因,病因不但是实邪,虚邪也可以成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