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系列组方治疗艾滋病

时间
2008-12-01

中国和坦桑尼亚合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始于1987年,通过十几年的治疗,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系列有效组方,尤其是一部分患者坚持中医药治疗10年以上,仍能像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现将其中资料较全的23例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初诊时间最早者为1987年1月,最迟者为1992年4月,均经ELISA和WB检测HIV为阳性。感染途径分别为异性性行为者21例,经输血者2例。23例患者症状体征:初诊时有发热、咳嗽、头痛、乏力、皮疹、胸痛、腹痛、腹泻、淋巴结肿大等。大部分患者属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中期。

二、治疗方法

根据23例患者具体病情结合临床症状,在长达10年的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给予汤剂和中成药治疗,在某些阶段还以少量的西药对症治疗。由于2003年以前坦桑尼亚没有国际上HAART免费治疗,列入中国和坦桑尼亚合作艾滋病项目治疗的患者都是该国的贫困人群,生活极端困难,无力购买HAART药物治疗。10年来主要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与固定制剂治疗。

1.辨证论治

风寒外袭症见发热恶寒、咳嗽、头痛无汗,舌淡苔白、脉浮。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方药:通宣理肺散(丸)、止嗽散、感冒清热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风热在表

症见头痛、发热咽痛、口干欲饮、微咳、乳蛾红肿,舌边尖红、苔薄黄、脉象浮数。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VC银翘片)。若有头痛、往来寒热者加小柴胡汤(片)或正柴胡饮;若有风团瘾疹、瘙痒难忍、发热便秘,舌质红苔干黄、脉滑数者给予防风通圣散(丸)。

肝胆湿热

症见带状疱疹、阴肿或溃烂或小便短赤涩痛、目赤头痛,舌红苔黄。治法:清肝泻火、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丸)加减。

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舌淡红、脉虚数。治法:益气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丸)或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子丸,兼肾虚五更泄者加四神丸等。

气虚血瘀

症见头痛、胸痛、肢体疼痛或麻木、乏力、纳差、头晕、舌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法:益气活血。方药:活血通脉片、复方丹参片合参苓白术丸或人参健脾丸。

症见气短、自汗、口干舌燥或久咳,舌红苔薄而少或干、脉虚数或细。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生脉饮,偏阴虚者加六味地黄丸。

2.系列组方治疗

23例患者均曾列为科研观察病例,以固定经验方做成中药系列组方制剂进行治疗。给予802口服液、806注射液、809片剂、中研1号颗粒剂、中研2号颗粒剂、艾灵1号颗粒剂、艾灵3号胶囊等,每种制剂治疗时间0.5年~2年不等。

3.对症治疗

针对某些机会性感染,分别给予西药磺胺甲恶唑、克霉唑、氟哌酸、抗痨药、去痛片等对症治疗。

三、治疗结果

23例患者经治疗已经存活10年以上,一般治疗0.5年时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有些尽管出现病情反复或出现新的症状,但经治疗均又好转或消失。患者一般每7~28天复诊,取药一次。经治疗后CD4+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平稳状态,其中有3例CD4+/CD8+比值保持在1以上,1例CD4+/CD8+比值由0.78升至1.14,1例CD4+细胞由治疗前的18/μl升至治疗后的272/μl。治疗至2.5年时CD4+及体重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10年时患者病情仍相对平稳,免疫功能较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状态。

四、讨论

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及临床体征,该病之发生乃因病毒之邪乘虚而入,伏于血络,内舍于营,其初发症状类似于外感温热症状,而后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日久逐渐正不胜邪,邪毒自内发于外,则见发热、周身肌肉关节酸楚疼痛、皮肤瘙痒、斑疹、疱疹、溃疡、传染性疣等;邪阻脾胃则见纳差、恶心呕吐、腹泻,日久可致体重减少;毒邪壅肺,则见身热、盗汗、咳喘;低热日久可见大肉陷下、形体消瘦;邪犯心系,则见胸痛、心悸、气短;邪中心包可致昏厥;邪注于肝肾,则见腰膝酸软、抽搐、尿浊。因此,根据以上诸多证候,再加上该病蔓延速度,当属于中医伏气瘟疫的范畴。

本病之病因,外因邪毒入侵,内因正虚,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多由嫖妓、同性恋等姿情纵欲、肾精亏耗;或吸毒成瘾致气血损伤、阴阳失衡;或先天不足、禀赋虚弱等,均可使正气不足、正虚则邪毒通过精窍、皮肤入侵,伏于血络,内伏于营分而成为本病发病之源。此与一般瘟病不同,未有卫气营血之传变,而是邪毒直入血络而伏于营分并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邪毒长期耗伤正气,气血阴阳俱损,变证丛生,并最终因正不胜邪导致正气的耗竭。

通过在坦桑尼亚十几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优势在于着眼于整体,特别是以辨证论治应对艾滋病错综复杂的临床变化,且依从性好,临床疗效确实,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通过中药治疗,23例患者在治疗0.5年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CD4+变化不明显,至1年、1.5年时,CD4+和体重变化仍不明显,但基本保持稳定,在治疗至2.5年时,CD4+与体重均明显升高(P<0.05),可见中药可较快减轻症状,对CD4+疗效平稳而缓慢。尽管已感染HIV10年以上,且有些患者中间时有停药,但23例患者基本保持了病情的稳定,其中有12例患者的CD4+仍保持在400/μl以上。临床实践表明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稳定时间较长,远期效果较好。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的病例尽管CD4+细胞计数水平很低,经过治疗后,变化不明显,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存状况良好,因而可以推测T细胞的数量水平只是部分反映免疫水平,而T细胞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T细胞功能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以及被正常免疫激活的能力,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此外,T细胞为阻止HIV的复制,可发生凋亡而引起数量的减少。因此,中药是否可改善T细胞的功能以及保护正常T细胞不被HIV感染、促进被感染T细胞的凋亡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研究中医治疗艾滋病应本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复方治疗与抗HIV有效单体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令人遗憾的是本组病例报告并无随机对照资料,且由于在坦桑尼亚无法进行病毒载量的检测,本组病例缺乏此方面的分析。但以上中药治疗艾滋病的实践仍显示了较好的苗头,相信只要加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一定会为艾滋病的防治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