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性心理护理对病人的影响

时间
2008-12-01

心理性疼痛是指患者在短期内出现个性改变,继而不适和疼痛,并伴有焦虑情绪。在输液过程中少数患者因各种心理因素在无输液故障,静滴非刺激性、非高渗性液体及输液滴数适当时出现疼痛反应,即为心理性疼痛。而积极的暗示疗法对心理性疼痛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从2003年2月至2005年2月,我们在对我院急诊科输液过程中出现心理性疼痛的150名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性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03年2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急诊科输液过程中出现心理性疼痛的患者150例。其中男58例,女92例,年龄13~62岁。根据疼痛的六点行为评分法(The6-pointbehavioralratingscale,BRS-6)对上述患者进行测定评分。

该方法将疼痛分为六级:①无疼痛;②有疼痛,但是可被轻易忽视;③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日常生活;④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⑤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生活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⑥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要休息或卧床休息。每级定为1分,从0分到5分对病人的疼痛进行综合性评分。

1.2方法

针对上述病人施以积极的暗示性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①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理解病人的感受,根据病人的症状与表现,寻找引起疼痛的原因,确诊是否为心理性疼痛;

②以娴熟的操作技术,热情友善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③言语暗示:使用安慰诱导性语言,使病人信以为真,减轻病人的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调节其行为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④在不影响整个输液过程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输液滴速以及针头的位置;

⑤采取有助于镇静病人情绪的暗示措施,为其创造一个舒适、清洁、有序的良好环境;

⑥通过与病人交谈、提供各类书籍报纸或让病人观看其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措施,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从而改善他们的情绪,提高其疼痛阈。

上述150例病人经暗示疗法后按BRS-6标准进行测量,五分钟后疼痛消失的病人共45例,减轻的共63例,无改善的共42例;十五分钟后疼痛消失的病人共72例,减轻的共42例,无改善的共36例;三十分钟后疼痛消失的病人共93例,减轻的共33例,无改善的共24例;输液完毕时疼痛消失的病人共106例,减轻的病人共32例,无改善的病人共12例。

3讨论

3.1暗示疗法是通过给患者积极暗示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一种古老而又明确有效的常用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上述结果证实了它在心理性疼痛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暗示疗法也随之趋于成熟和完善。由广义的心理治疗出发,在各种疾病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医务人员的解释、鼓励、安慰或保证,还是医务人员的权威性、仪器的先进性、环境的适宜性,对于患者来说,都具有暗示的意义,它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也应视病情、个性心理特征及对其接受暗示的强弱程度采用不同的暗示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术、药物等治疗的最大作用。

3.2心理性疼痛是没有明显躯体原因,而由精神因素诱发的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它并不是患者“伪装”出来的或者自己想象出来的。对于患者来说,疼痛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在心理性疼痛中感觉疼痛的部位往往和某种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关。据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心理性疼痛的原因就在于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直接影响下丘脑,引起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过去的创伤体验或其他原因引起边缘系统中某部位持续激活,通过神经通路传导到下丘脑。在这里神经的激活通过相同的通路传达到躯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疼痛。因而在护理过程中心理性疼痛的出现不容忽略,而心理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3.3心理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护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病人关怀、支持和帮助,以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它是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整体护理的特色也是通过心理护理得以体现的。近年来,随着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而体现了心理学在整个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护理工作者更加重视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运用在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之中。针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