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出国当二奶?

时间
2008-12-02

最近又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作《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提出要在未来5年内制订或提出3~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参与制订或提出至少20项国际行业组织标准。“规划”认为“通过中医药标准化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提高中医药产品、服务质量,使中医药产品、服务达到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与贸易的条件要求,符合国际基本惯例,更好地增强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家门口的市场都没有做好,就要嚷嚷中药国际化,照此以往,中药将不再中药,其结果必将是死路一条。

作为传统药物,中药与其它国家历史以来使用的药物都是具有同等的地位,但当中药想尽各种办法出国后,它的身份在美国通常是食品,在欧洲通常是食品或草药。只有在东南亚和欧美华人世界里,才被认可为药品。

在这样大背景之下,本来具有正宗血统的、具有高贵品质的中药却自甘沦落为欧美药品的“二奶”,甚至连“二奶”的资格都还达不到,只是奴婢与丫环的角色。

但就是不断有人在吹鼓国药国际化,似乎没有国际化就是落后没用,似乎没有国际化世界人民就要多病死几万人,似乎没有国际化中药就要死亡。在他们的“忧国忧中药”的背后,却是充满了无知。

但就是有企业相信了这样的无知。他们搞中药指标,检测中药成分,寻找中药分子结构,目的就是想获得欧美国家人认可。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于是便在报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起来,似乎有一两个药品进入欧美国家的临床阶段便是了不起的国际化了,殊不知即便在国外药品进入临床研究后,最终失败的几率仍然是相当高的。正是因为它们这类企业,才是中药产业的败类,他们不顾中医理论,却以西医理论来搞中药,这样的中药还叫中药吗?如果每一个中药企业都这样做,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药不是到了灭亡的关头了吗?

我曾在《论中药国际化之缓行》一文中提出了中药当前不宜国际化的理由有六点:一是中药文化难以被国际承认,缺乏这一基础,中药在国际上的销售就难以摆脱困境。二是中药显然不符合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所制定的药品标准,中药国际化面临较高的进入门槛问题。三是即便按照西医理论生产中药以获得国际通行证,中药西医化仍然是难题(但若这一难题解决了,中药也到了死亡之日)。四是中药的国际市场容量并不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大,人们在传中国中药只占全球中药市场的3%,这纯粹是扯谈,国内才是中药的最大市场。五是我国中药企业实力的普遍弱小也不宜于国际化。六是中药产品在国际上的普遍缺乏销售通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卫生部代管机构,而卫生部多年来一直是由学西医的人任部长,多年来根本就没有真正重视过中药的发展,甚至不断打压中医的发展,以致从建国以来中国中医人员几乎没有增长,50多年了仍然保持在27万人,而西医却由几万人增长到175万人。没有了中医人员,中药还能活多久?建议国务院考虑这个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主张中药国际化的人不仅缺乏对国际中药市场的了解,也缺乏对本土中药企业的客观分析,甚至分不清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差别,而是仅凭着一些早被谬传的数据,一味叫嚷中药国际化,这不仅错误引导了我国中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正确认识,甚至对国家中药产业决策造成了影响,其后果将是误国误中药误企业,这种论调必须制止。

中药出国名不顺言不顺,拜托那些标榜国药国际化的企业不要再吹水了,在国外当“二奶”,不就是比在国内卖多赚了几个钱,难道就是如此的风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