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利保护受阻

时间
2008-12-02

相比忽视,重视“专利申请”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片面强调申请,与成熟的知识产权意识之间,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

12月6日,本报在头版报道了传统中药在现代专利保护制度之前所面临的尴尬——因为成分复杂,药物作用机理不清等原因,中药申请专利频频受阻。对“专利保护伞”的渴望,反映了中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进步,不过,专利制度未必是保护中药的唯一途径。

“知识产权保护,如同是一座海上冰山,专利只是海面上的那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则在海面之下。”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国际论坛上,飞利浦公司知识产权部副总裁博粹礼如此告诫中国企业。

所谓“海面之下”的部分,就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考虑,而不申请专利的知识产权,也就是所谓的商业秘密、技术诀窍。它们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技术文档、流程、策略。

为了在保证创新技术的垄断权与社会的使用权之间寻求平衡,现代专利制度一般都规定,一个专利要申请,必须先公开技术细节,同时,为授权专利规定一个有效期,过期作废。因为这种制度安排,对企业来说,申请专利并非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唯一方法。

拿可口可乐来说,它的配方就是公司的“头号机密”,从未申请任何专利。因为一旦要求助于专利保护,就必须公开,不但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而且专利有效期到期之后,所有企业就都有权仿制。

可口可乐的配方,某种程度上同不少中药“秘方”有可比之处。中药企业在向社会呼吁所谓的“专利尴尬”的同时,也许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像可口可乐那般,通过严格的内部管理,使可乐能风行百年,在全球都建有工厂的同时,让“秘方”保持最高限度的“安全”。实际上,如果能通过有效的管理,“让冰山藏于海面之下”,也许对企业更为有利。

据了解,中药企业的“专利尴尬”,一大块压力来自于海外企业,因为无法看到“秘方”,他们只得“另想办法”,借助现代科技,分析中药材成分,进而申请专利。面对这场知识战争,企业如果没有完备的知识产权策略,即使申请了个别专利,也未必就一定能赢。最简单的例子是,如果某个中药只针对汤剂申请专利,那么对方换一个剂型,也许就能形成“突破”。面对“知识产权战”,专利只是诸多战术中的一种,打赢的根本在于整体战略。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志兴告诉记者,上海目前正在酝酿的知识产权政策,将更注重专利经营的“技巧”,而不仅仅是强调专利申请的数量。这足以表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思路。

中药的“专利尴尬”,提示的并不仅限于中药行业。在现代经济、社会、技术背景下,所有企业都亟需提升知识产权意识和操作能力。实际上,传统中药秘方“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做法,就是一种知识产权保护,如今怎么与时俱进,则需要作更多思考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