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药用

时间
2008-12-02

姜既可作蔬菜、调料,又可入药,用途非常广泛。民间流传有很多关于姜的歌谣,如“上床萝卜下床姜”、“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头七片姜,熬熟对入半杯醋,伤风感冒很平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等。

中药用姜有生(鲜)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皮之别。其气味均为辛温,辛能散之,温能散寒,入肺、脾、胃经。干姜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生姜名始载于《名医别录》。生姜传统认为湖南均州产者为地道药材,故名“均姜”。

据药理硏究表明,生姜具有防氧化和抗衰老功能。其所含挥发油能使血液循环加快,全身温暖,兴奋神经。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有促进消化作用,大量服用可治口干、喉痛,吸收后由肾排泄,刺激肾炎发作,故肾病者慎用。生姜味辛,重在发散辛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功能。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可治寒性吐泻,脘腹冷痛,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炮姜性味苦涩温,无辛散作用,专攻中焦,止血止泻,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姜皮性味辛凉,有和脾利水之效,临床配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大腹皮等诸味中药可治皮表水肿。姜对于虚寒性体质或性质属寒性的病症较适宜,热性体质及证属实热或温热的病症必须慎用或不用。

现介绍几种验方。

内服:将糯米50g冲洗净,加适量水煮成稀粥,再加入葱白7根(约30g),生姜7片(约15g),共煮5分钟,然后加入米醋50ml搅匀起锅,趁热服下后,上床盖被,使身体微热出汗,一般连续服用3~5次,感冒就会痊愈;治伤风感冒用生姜与红糖煎汤热服,得汗即解;用干姜30g,红糖3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寒湿凝滞引起的月经不调;干姜与半夏合用治胃寒呕吐,如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将生姜捣汁冲服或煎汤内服,可解食鱼蟹中毒;小孩误食半夏、南星可用鲜姜解之;生姜煮熟后刺激性较小,能温中祛寒,可治胃寒腹痛。

外用:贴敷治关节寒痛、胃脘腹痛;也可切片摩擦治斑秃、癣及未破之冻疮;还可以切片含在口中,或贴敷内关穴,治疗晕车晕船;用干姜15g,白矾15g,煎水洗脚可治脚汗症;姜汁敷患处能缓解疼痛、消肿,治疗水火灼烫伤。

姜属姜科薯芋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古称畺又叫疆,又称生姜、黄姜、地辛、百辣云。姜在食用的同时有一定的药用、食疗的功效,过度食用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一)药用功效

姜是中药材之一,除鲜姜做药引外,还有炮姜、干姜、姜皮、炙姜、姜碳等。中医认为姜味辛性温,有发汗解表、散寒、健胃、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止痛、祛痰、助消化、利分泌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风寒、呕吐、咳嗽、胀满食滞、腹泻、解毒等症。《本草纲目》记载,生姜“生用发散、热用中和、解食野禽中毒或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萜风湿病。”《随息居饮食谱》有“姜辛热、散风寒、温中、去痰湿、止呕、定痛、消胀杀虫。”《本草从心》记载:“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擦冻耳、煨姜,和中止呕。”《中药大词典》:“能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哮咳、胀满、泻、解半夏、无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李呆谓:“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姜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转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民间关于姜的谚语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晚吃萝卜早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吃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等,可见姜的疗效已深入我国民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姜,作为葬物,可见姜的重要。

生姜中的姜辣素具有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兴奋呼吸中枢和心脏,升高血压,发汗止痛的作用,有抑癌的功效,并在人体内能产生一种抗衰老物质过氧化物质歧化酶,能抑制体内脂褐质色素的产生,防止氧自由机对机体的侵害,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北宋诗人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说起,杭州的钱塘净慈寺和尚,已经80多岁仍鹤发童颜,自谓服生姜40年,故不老。可见生姜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姜内所含的辛辣素能迅速吸发细胞膜扰动,由于味刺激的条件反射,许多汁腺细胞和胃细胞一样产生杂质引起的相变。进人体内的姜酚也会起同样反映,膜面脂质将以声子导热方式散热,并使水分蒸发。待体温下降后脂膜由无序恢复有序,故姜不仅是速效退热剂而且能使细胞膜排除病毒产生的毒素,起到发汗解毒的效果;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刺激作用,会引起血管扩张和中枢神经兴奋,增加血液循环,使全身有温热感觉,起到驱风解寒的效果;姜辣素还能刺激唾液、胃液和肠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的蠕动,故常吃姜制品能增进食欲,醒脾胃;服姜后可以温肺暖胃,用于受寒引起的呕吐咳嗽等症,对老人的慢性支气管炎、肺虚咳嗽、头痛鼻塞、腹痛泄泻等甚为适用。故老年人宜多吃姜制品及加姜的菜肴,对健身祛病有好处。

姜有温经散寒、破血逐瘀的作用。妇女产后气血虚亏、经冷瘀血多,民间常以生姜红糖汤内服,可以温经散寒,去瘀血、营新血,对产妇的健康和体力恢复大有好处,故姜是产妇必用的食品。姜还可以作为艾炙疗法的药物,称隔姜炙,方法是取厚1厘米左右姜片一块,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炙,以引郁毒,通孔疮窍,使内毒外发,或治其它疾病。姜还可以捣烂敷剂,可供药力而行气血,使运行旺盛而驱散毒气。

姜的加工方法不同,其内含化学成分在受热处理中发生变化也影响药性,故药效也异。如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肾、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通脉止血,消痰下气,止呕,发散诸经寒气的功效。适应于心腹冷痛、感寒腹痛、胃痛、寒饮咳喘、风寒湿痹、霍乱冷痢、吐血咯血、慢性便血、漫性泄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阳痿、精冷不育、脱阳、虚阳外越等病症;姜皮味辛性凉,入脾、肺经。有行水消肿之功。临床多用于水肿、膨胀、癃闭等病症;生姜汁味辛辣性温,人肝、脾、肺经。有散寒温经,开痰下气之功效,临床多用于一些急性病症。

姜常与各种药物配伍以增加其药效,如生姜加半夏适于各种呕吐和肠胃不和;加竹沥可加强清热、祛痰;加竹菇可增加益胃清热、降逆止呕的作用;姜皮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等制成五皮饮,适用于通身水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

(二)食疗作用

姜与各种食物配伍也有较好的食疗作用。如姜加柿蒂、刀豆、红糖制成生姜刀豆饮,能温中下气、止呃逆、利肠胃,有滋补镇静作用,适用于胃寒呃逆、呕吐等症;姜加紫苏、红糖制成姜苏因,对风寒感冒时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患者有效,适于孕妇感冒。干姜加绿茶沸水冲泡制成姜茶饮、可治腹痛、吐泻、急性肠胃炎;姜加饴糖制成生姜饴糖饮,可治脾胃虚弱,及因寒邪引起的呕吐、胃痛患者;姜汁加蔗汁制成甘蔗姜汁饮能利胃、止呕、适于胃虚呕吐的妊娠病人;姜和韭菜取汁加在牛奶中煮沸,制成姜韭牛奶羹能温胃、健胃,适用于胃寒型胃溃疡、慢性胃炎、胃脘疼痛、呕吐等;姜切开挖孔嵌入红枣煨焦,制成生姜煨红枣,取枣细嚼,可补脾、和胃、止呕,适于虚寒性呕吐、胃痛病人。

姜还可加羊肉、葱白、当归等制成当归生姜羊肉汤,有补虚温中、活血祛寒作用,适用于产妇风寒感冒;姜加大枣、糯米制成生姜粥,能暖脾胃、散风寒,适于脾胃虚寒,反胃呕吐。清水、感冒风寒、头痛鼻塞、慢性气管炎的老年人,姜加糯米和葱、醋等制成的神仙粥,有发表散寒、温胃止呕、消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肺寒咳嗽、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气管炎、伤风感冒患者甚相宜。姜加粳米、砂仁制成姜汁砂仁粥,能醒脾通滞、散寒温肝肾,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呕逆患者。

姜汁加牛肉、油、盐等煮汤浇在米饭上再蒸,制成姜汁牛肉饭,可补中益气、强筋健骨,适于脾胃虚弱、大便溏泻、久泻脱肛、体虚的浮肿患者;姜汁加黄鳝、油、盐、葱等烧羹浇在米饭上,制成姜汁黄鳝饭,能补血健胃,适于产后虚损、贫血消瘦等症;姜汁加黄豆、糯米、桔皮等炒熟研粉制成营养暖胃粉,吃时加红糖水煮服,有补中益气、健脾暖胃,宽中下气、开胃行滞作用,适于胃虚寒患者,常服可加强胃的功能。

(三)毒性作用

姜对人体有许多益处,也不宜多食,因姜辣素能刺激肾脏,过多食用会引起口干、便秘,受寒后若喉痛、口干便秘者慎食。阴虚内热者忌服生姜。干姜太辛、太热,辛能散气走血,热能助其药力。久服则损阴伤目,凡阴虚内热、阴虚咳嗽、血热妄行、诸般热症时,均忌用,孕妇、便秘者慎用。《本草纲目》著:“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因姜和酒辛温助热,同样可以加重痔疮的病情。小儿生机旺盛,多食姜容易发生热性病症。生姜性烈而温散,多食可以损伤眼目和加重眼炎。孙思邈提及,八九月食姜,至春多患眼疾,因热而致眼病者忌姜。“姜去痰下气,多食少心智。八九月食,伤神。”(《食疗本草》)

生姜素成分可以刺激膀胱等泌尿系统粘膜,多食加重泌尿系统感染的炎症反应。因姜性质辛而疏散走表,故功能性的子宫出血者、痔疮等皮肤病和高血压患者忌多食鲜姜。患痔疮或刚刚接种、面部充血者,不宜食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