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医药行业十大关键词

时间
2008-12-02

2007年的中国医药市场在动荡的同时出现了回暖和恢复性增长,并购、工商博弈、药品降价……这些不容忽视的关键词构成了2007年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点击2007年医药行业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从来就不乏热闹的场面,但热闹的背后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一:医疗改革

背景:医疗改革是2007年一个不能不说的话题。2007年8月,在9个机构分别拟订的医改方案的基础上,医改方案总体思路和框架基本形成;之后,各方案制定小组又提交了进一步的建议,据此融合形成一套新的医改方案。10月中旬,协调小组组织各地基层部门,分别在南昌与天津召开了有关研讨会征询意见,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陆续组织多次小范围专家论证会,各地也分别组织当地医疗机构展开讨论。此前有关人士预计医改方案将于2007年年底出台,但目前尚无进一步的消息。

解读:对于新医改方案,公众的热盼与政府的谨慎展现了一个现实:医改制度设计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而在目前我国各地区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尤为棘手。新方案虽然至今尚未公布,但毫无疑问,我国医改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实现了从民意到政治承诺的跨越。

关键词二:工商博弈

背景:作为医药价值链的重要成员,制药企业和渠道经销商之间发生的利益重新分配以及控制和被控制的相互较量,即工商博弈。尽管近年来工商之间的博弈频率越来越快,但大多是一些小型“战斗”。2007年南京医药和西安杨森、海王和著名OTC品牌药的冲突,将这种工商博弈推向白热化阶段。

解读:工商之间的博弈是永恒,供应商和渠道商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原来的商业企业收入都不高,现在随着商业企业的收入普遍提高,其利益诉求必然会增大。而且商业企业扩张后,人员增加,费用也在增加,这时,博弈就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三:药品降价

背景:至2007年,我国医药市场经历了24次药品宏观性降价,然而在“以药养医”的运作体制下,降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老百姓仍然陷于“看病贵”的困境中。2007年第24次药品降价令下达后,国家发改委宣布,这是最后一次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价格进行调整,有86.7%的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品已完成价格调整,以后将每两年对药价进行一次微调。这标志着药价大调整时代暂时告一段落。

解读:其实,仅仅依靠降低一些药品价格的办法是难以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药品的多次降价,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中间环节过多造成的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终要靠医药体制的改革,医药市场应该在“医药分开”的思路指导下健康发展,将医院的利益与药品销售剥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难题。

关键词四:挂网招标采购

背景:2007年年初,卫生部提出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办法,并且对高值医用耗材及其他医用器材要逐步纳入到集中采购的范围。这一采购模式目前已在四川、宁夏、广东、天津等10余个省(区)推广。

解读:药品通过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对部分药品价格虚高确实起到了遏制作用,药品采购行为也得到了规范。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常规药品由于价格低、利润空间小,无人投标、无人供货的情况。部分二级医院制定药品临时零售价格不够规范,存在“二次谈价”现象,未按药品的实际进价顺价加成;有的存在“低进药高开票”的违规行为和供货与货款结算不及时等问题。

关键词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背景:2003-2007年,国务院相继召开了4次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中央决定,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所有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

解读:新农合是颠覆医疗保险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怪象的重要手段。我国有近8亿农民,他们的健康管理成为了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业内有关第三终端的讨论已经有好几年,正是由于农村市场的庞大基数及其特有的属性,使其成为主流医药市场之外独立的一种终端形态。

关键词六:两票制

背景:2007年8月,广东省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实施方案(初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药品配送环节,要求“所有入围品种对市辖区内医疗机构不得进行转配送,严格执行两票制”。“两票制”就是药品从出厂到医院只能开具两次发票,即从厂商到医药商业公司,再到医院。

解读:“两票制”是医药分开前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名词,从制药厂到医院只允许有一个中间环节,此举将多层级的药品渠道架构彻底打破,对于医药价值链中的上游生产企业、中游商业批发和配送公司以及医药自然人、下游医院终端客户来说,都不得不面临这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洗礼。值得注意的是,“两票制”有可能形成流通企业新的垄断经营,导致一批中小医药企业丧失部分渠道,使其生存空间更小。另外,如果限价过低,可能使一些厂商因成本太高药品价格下不来而遭遇出局的厄运,而另一些厂商为拼命降低成本则可能降低药品质量。

关键词七:GMP新标准

背景:2006年连续发生的假药、劣药事件暴露出我国药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对GMP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10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新修订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GMP新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解读:新GMP认证标准的出台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很多企业将因为无法通过认证而惨遭淘汰。但同时GMP改造使多数企业都扩大了产能,使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加剧,加上能源原料涨价、政府药品降价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可以预见,新一轮GMP认证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新一轮企业淘汰。

关键词八:药品通用名

背景: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发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规定,自2007年10月1日起,所有的药企生产药品时必须使用新包装,商标和商品名不得大于通用名,否则不能上市销售。而与该规定相关的配套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的通知》则明文规定,药品商品名称的使用范围应严格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除新的化学结构、新的活性成分的药物,以及持有化合物专利的药品外,其他品种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同一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成分相同但剂型或规格不同的,应当使用同一商品名称。药品包装上商品名的单字面积不得大于通用名的1/2。药品广告宣传中不得单独使用商品名称,也不得使用未经批准作为商品名称使用的文字型商标。

解读:《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旨在控制一药多名、降低药品价格。此次新规的实施,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药品知情权,同时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医药销售环境,对企业及患者来说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九:并购

背景:2007年医药业并购风生水起,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引入6000万美元风投资金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广州医药与欧洲医药物流企业联合美华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组建合资公司;上海医药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合资进行药品分销业务;继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以2.1亿元并购江苏先声药业31%的股权,并在2006年4月协助先声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后,2007年联想又与石家庄市国资委签订协议,以8.7亿元拿下石药集团100%的国有产权。

解读:2006年以来,受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以及药品降价政策等影响,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陷入低谷,近一半的企业拼搏在利润线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型医药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受制于微薄的利润,无法获得应有发展,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得不挂牌待并。并购给很多企业指明了一条道路:如果无法走下去,将企业交给适合的人也许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甘心被淘汰出局,最终只有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推动医药产业的重组与升级。

关键词十:新药审批

背景: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新药概念重新界定,即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症,将不能再按照新药管理,不再作为新药注册审批。

解读:新的管理办法使原先部分企业依靠简单改剂型、改包装、改规格等途径获取新药资格,进而谋取单独定价的急功近利的做法遇到了障碍。新的管理办法给仿制药的审批增加了难度,大大提高了药品研发的门槛,控制了我国制药企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而缺乏创新能力的现状。大批主要依靠仿制药盈利的企业生存更为艰难,自主创新将真正成为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