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存废关乎文化更关乎民生

时间
2008-12-02

日前,500多位院士、专家、官员以及中医药工作者在广州“神农中医药发展论坛”上,共同发表《中医药发展宣言》,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废弃、排斥、歧视中医药的言行,反对中医药盲目“西化”(5月13日《广州日报》)。

近来,关于中医药存废的争论,渐渐从初始阶段的中医理论上升到了“中西文化”之

争。诚然,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笔者看来,站在抽象的文化层面上博弈,除了黄钟大吕的警示之外,中医之所以绵延传承至今,实是民生需要所然;中医之所以引发存废争议,着眼点在于公众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考虑,实质上也是民生问题。民生需要才是中医存废的关键。

正如李连达院士指出的,“中国有13亿人口,要维护这么多人的健康是一个巨大包袱,这个包袱仅靠西医是背不动的。”现实中民众的医学预防,中、西医基本上各顶半边天,有约半数人口接受中医药服务。想当年,一箱草药几根银针的赤脚医生,保证了中国农村民众的健康需要。即如当下,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在农村,民间中医依然在补充着政府医疗资源的不足,也在传承着中医的血脉,赢得最底层民众的信任和推崇。

这又怎能是一句“废弃中医”所能够改头换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