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类风湿混合疗法

时间
2008-12-02

香港风湿病基金会预计,本港现时约二万人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起居饮食大受影响,连自我照顾的能力都丧失。欧洲方面的研究显示,接受混合疗法较单一使用传统治疗药物或生物制剂的效果显著。

本报记者 吴雪华

六十岁的曾心芬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逾二十年。她三十五岁开始下颚梗硬,难以进行饮食,举步难行,关节红肿,不敢外出,又不知道自己患上什么病,直至两年后才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她曾经两度企图自杀:「有次刚刚撞正个女放工回家;另一次想跳楼,已经将椅子放近窗边,但关节肿痛,连站上椅子的能力都没有,所以爬不到窗,死不了。」她想方設法,找中醫治療,回內地飲蛇血,病情都沒有好轉。今年四月她開始了混合療法,即傳統類風濕口服藥物甲氨喋呤與生物製劑因福利美一同使用,病情有所好轉:「打了第一針,可以行路;最近打了第三針,更可以陪個孫到長洲踏單車。」

今年六月歐洲抗風濕病聯盟年會發表研究報告,四組共五百名病人分為四種治療組,分別為依序使用單一治療、遞增的組合治療、早期採用類固醇的混合療法,以及早期採用因福利美的新混合療法。

七成病人病情好轉

研究顯示,第四組一百二十名病人中,五成一人士平均服藥一年後疾病活躍度(DAS)低於二點四,期間可停用主要藥物生物製劑因福利美;一成七更達到病徵消失的臨床標準(即DAS少於一點六),可以完全停用所有抗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不過,亦有三成病人因副作用或藥物無效而停用新混合療法。

研究進行的首三年,接受混合療法的第三組和第四組,結構性關節破壞分數(SHS)的中位數分別為三點九及三點三,比較傳統療法第一組的九點五及第二組的六點六為低,反映混合療法的效果較顯著,患者的關節破壞及惡化程度較少。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副主席、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德顯表示,傳統藥物甲氨喋呤是最常處方的類風濕關節炎藥物,藥力發揮比較快,但會引致腸胃不適,影響血液和肺部功能,而且不是在所有病人的身上有效;病情七成好轉的病人佔一成,五成好轉的病人佔二至四成,三成病人服藥後沒有任何療效。不過,傳統藥物在公立醫院是免費的。

治療費用每月八千

混合療法包括每星期口服甲氨喋呤,以及每八星期靜脈注射生物製劑,後者為安全網藥物,每次注射費一萬六千元,即平均每月治療費八千元。另一名病人陳杏芳說,雖然效果良好,但費用昂貴。

陳德顯表示,新療法的副作用不多,注射的地方出現紅腫和痛等類似接種疫苗的情況。他呼籲,如果持續四至八個月手指和腳指梗痛,便要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