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二节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近况(4)

时间
2007-04-14

16.壮药成药及药制用品的临床应用

随着壮药应用的日益广泛,成药不断产生,并应用于临床每获良效。如陈氏等用中国云南金泰得制药总公司生产的三七总甙片或冲剂(滇卫药准字93第1840号)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1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对比,结果表明用三七总甙配合内科综合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减轻病人的致残程度,减少病人死亡率,有进一步观察、应用的价值。孔氏报道用壮药"产妇春"浴液对231例妇女产后身痛、腹痛、自汗及盗汗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93.58%和94%。钟鸣等用"舒洁妇女药物腹带"治疗150例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结果:治愈50例,占33.33%;显效60例,占40%;有效35例,占23.33%;无效5例,占3.33%;总有效率96.67%。结果与抗生素对照组比较疗效接近,且具有使用简便、副作用小的优点。覃俊等报道,用"舒洁药物文胸"(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研制)治疗妇女乳腺小叶增生80例,痊愈20例,显效23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1.25%。黄景春等用壮药"四黄生精露"(马山天然保健品厂生产)治疗贫血100例(缺铁性贫血86例,地中海贫血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结果:治愈77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100%。

六、对壮医病名及"证"的认识

(一)对病名的认识

壮医病证名称达数百种之多,其中不少病证名称具有浓厚的岭南地方民族特色,概括下来主要有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

痧,又名发痧、痧气、感痧等。以全身胀累、头昏脑胀、胸腹烦闷、恶心、倦怠无力、胸背部透发痧点,甚则昏迷、四肢厥冷,或吐或泻,或寒或热,或胀或痛,或唇甲青紫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多见。本病多由体弱气虚者,感受疬气、霉气、痧雾暑气等外邪,或饮食不洁,内伤肠胃导致气血阻滞而发病。感病治疗不当,每易变生他病,故有"万病从感起"的说法。痧病种类有上百种之多,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患。如按发病缓急,可分为急痧、慢痧、变症发痧等;按症状轻重,可分为轻痧和重痧;按其兼症又有哑巴痧、绞肠痧、移痧夹色、标蛇痧等;按其性质又有寒痧、热痧、暑痧、风痧、阴痧、阳痧等。治疗宜解痧毒、调气血。治疗以外治法为主,如刮疗法、熏蒸法、药线点灸疗法等,适当配以药物内服,常用配方有:①南蛇勒、马莲鞍、荆芥、藤黄连、两面针、防风、黄金木、生姜。②辣蓼、鱼腥草、老红薯藤。③棒树果、假芝麻。④山芝麻、草鞋底、两面针、古羊藤、南蛇勒。此外,成药霍香正气水(丸)、十滴水、人丹等亦可随症选用。

瘴,据史料考证,壮族地区的瘴气症状表现多样,凡对气候变化,山岚秽气所致的突发疾病笼统称为瘴气。并认识到,瘴既是病名,又是病因,还包括有病机的演变,治疗要分类治之方能奏效。据史料记载,分类方法有几种:①按发病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正如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所曰:"两江(按:指左、右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日青草瘴;夏日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日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壮族地区有句民谚:"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可知发于8-9月间的黄茅瘴病情最重。②按症状及性质分为冷瘴、热瘴、哑瘴。源于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轻者寒热往来,正类痁疟,谓之冷瘴;重者纯热无寒,更重者蕴热沈沈,元昼无夜,如卧炭火,谓之热瘴;重者,一病则失音,莫知所以然,谓之哑瘴。"③按气味分为桂花瘴、菊花瘴。刘运卧《灵山县志》载:"山岚气发,行者闻异香如桂菊,以鼻吸之,毒颧入心,则不可药。"④按误饮被动物污染的水源所致的痒气分为蚺蛇瘴、孔雀瘴、蜓蚓瘴、鸭虫瘴、黄蜂瘴等。⑤按大气异常所致痒气为瘴母、蒙沙瘴、水瘴等。由此可见,壮族先民对瘴气的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明清以后,壮族地区市镇发生瘴气逐渐减少,并随着壮医对瘴气传染性的深入认识,其时瘴气主要用来指代疟疾。

蛊,与巫有密切关系,壮医对"蛊"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据壮族民间传说及一些史书中有关蛊的记载,一般都依附具体的事物命名。如刘介在〈岭表纪蛮》中曰:"蛊之种类甚多,有羊、鱼、牛、犬、鸡、蛇、鬼、虫、草、菌各种之名。"蛊虫又有蛇蛊、蝴蝶蛊、鼠蛊、蜂蛊、蝎子蛊、蜈蚣蛊、蜥蜴蛊、蛤蟆蛊等。按颜色分又有白蛊、红蛊、黑蛊。《靖西县志》曰:"白者可治,红者不可治。"而黑蛊则毒性更烈。现多分为虫蛊、食蛊、水蛊、气蛊等。

毒,由于壮族聚居区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动植物腐烂后污染水源,并产生秽浊之气污染空气,且壮族地区盛产毒药、毒虫、毒蛇,毒矿贮藏也很丰富,先民们在狩猎、战争中善用毒箭等,故毒病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壮族先民对毒病早已有所认识,其病名繁多,如依附具体事物命名的有蛇毒、虫毒、植物毒、药石毒、金属毒、箭毒、食物中毒、酒毒等;以所受之邪命名的有风毒、湿毒、寒毒、热毒等;以临床症状命名的有蛊毒、无名肿毒、痒毒等。风,多指以抽搞昏迷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壮族民间有72种风病之说,其分类为:按病人抽搐姿势不同分为鸡爪风、撒手风、看地风、弯弓风、倒地风等;按兼症不同分为水泻风、黑沙风、肝痛风、放阵风、呕逆风、肚胀风、潮热风、昏迷风、迷风、发冷风、迷魂风等;按发病时声音不同分为羊风、马风、鹦鹉风、猪母风等;以动物命名的有老鸦风、鹊惊风、蛇风、羊痫风、癫猪风、路鸟子鸦风、鱼口风、蚂蟥风、马蹄风、鲫鱼风、螺蛳风等。此外还有寒风、五鬼风、散惊风、乌缩风、虎口风、内吊风、天吊风、缩沙风、冲风等。该病以小儿多见。治疗主要为针刺或灯火灸百会、人中、大椎、涌泉、曲池等穴,兼内服天南星、天麻、附子、川芎、防风、独活、沉香等药。

湿,壮族聚居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人们多居山中,故易患湿病。常见的有风湿、风寒湿、风湿热、湿热、水肿等。

(二)对"证"的认识

壮医认为,病只有两种"证",即阴证和阳证。具体分为阴盛阳衰证、阳盛阴衰证及阴盛阳盛证。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患者都可能表现为阴证或者阳证,或经治疗后由阴证转为阳证,由阳证转为阴证。这是由于人体内的邪正斗争状态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在同一病症的不同阶段有所差别和转变所致。临证时,壮医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辨证,则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但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转阳,多为疾病逐渐好转的征象;由阳转阴,则提示疾病趋重或恶化,甚至预后不良。因此,壮医认为,临证时,"证"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七、关于壮医用药特点的研究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物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在全国名列第二。有些药物还是世人皆知的著名中药,例如田七、金银花、罗汉果、薏苡仁、肉桂等。壮族具有丰富的用药经验,认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于以其性味之偏,来纠正人体病态下的阴阳偏盛和三气不同步状态。药有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三大类。以功用区分有毒药、解毒药、治瘴气药、治跌打损伤药、清热药、补益药、治感症药、法风湿药、杀虫药等。

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发掘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所得标本M1:248出土时内盛植物叶,经广西植物研究所鉴定为铁冬青,是流行于岭南一带的王老吉凉茶原料之一,同时是壮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由此可见,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毒药和解毒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壮医认为毒药和解毒药是基于一个极其朴实的真理,即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解其毒,所谓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药本身在一定的量内,则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良药,所谓以毒攻毒。正如曾考察过岭南痒区的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壮族地区草木繁茂,四季常青,具备有使用新鲜药物的环境和条件,故壮医形成了喜欢使用生药的习惯。临床实践表明:有不少新鲜药物,效果优于干品和炮制品,特别是外敷及治疗毒蛇咬伤的草药,以鲜用为佳。不少民间壮医,从生草药的形态性味,就能大抵推测出其功能作用,并将用药经验编成歌诀,便于吟诵和传授。如藤木通心定祛风,对枝对叶可除红;枝叶有刺能消肿,叶里藏浆拔毒功;辛香定痛驱寒湿,甘味滋补虚弱用;圆梗白花寒性药,热药梗方花色红;根黄清热退黄用,节大跌打驳骨雄;苦能解毒兼清热,咸寒降下把坚攻;味淡多为利水药,酸涩收敛涤污脓……

八、实验研究

在对壮医药进行发掘、整理、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利用现有的条件还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坤等用健康家兔16只,随机分为2组,直接灸大椎、足三里。结果表明:本疗法能明显增强家兔对溶血素的产生和对PHA的反应,对家兔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但对家兔的血清总补体含量元明显影响。提示本法能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的变化而对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黄瑾明等点灸小白鼠百会、大椎、大抒、关元、气血、足三里、三阴交,连灸4天后,给小鼠腹腔注人2%鸡红细胞悬浮液1毫升,结果表明:本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率及各消化程度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均明显高于人参液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提示本法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钟鸣等对3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药线点灸治疗前后IgE的测定,结果表明:本法有抑制浆细胞产生IgG的作用,且IgE也有增高。提示本法可改善体液免疫功能。黄瑾明等又用大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药线点灸疗法(中、重手法)可提高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②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王坤等用本法连续点灸小鼠"脐周四穴"3次,以观察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正常小鼠没有影响,但能对抗新斯的明对肠道的兴奋作用和对抗阿托品对肠道的抑制作用。其机理认为是通过调节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发挥作用。黄瑾明等用壮医药线点灸治脾虚18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壮医药线点灸有改善脾虚患者唾液分泌的作用,从而增加患者食欲,增强消化功能。

③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黄瑾明等用药线点灸疗法对大鼠进行点灸观察,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上升[治疗后血红蛋白从109.6±7.244L上升为124.3±6.21g/L,红细胞从(3.85±0.33)×1010/L上升为(4.80±0.31)×1010/L],效果显著(P<0.05)。

2.壮医药罐疗法

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秀珍等对53例痹症患者在壮医药罐治疗前7天和疗程结束后7天,分别取早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IgE值以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表明:本疗法具有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作用。认为本疗法可能是通过对患者机体双向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

②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韦金育等对52例痹症病人采用壮医药罐治疗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本疗法可以改善痹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提示本法治疗痹症的疗效机理之一是改善血液粘度。

③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吕琳等对100例痹症病人采用壮医药罐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表明:本疗法对甲襞微循环功能有改善作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痹症患者某些异常物质及代谢产物,如渗出液、致痛物质、免疫沉着等容易排出,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3.药物研究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苏青等对壮族民间流传的女用避孕药一一臭矢藤进行实验研究,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臭矢藤叶主要含生物碱、黄酣甙、氨基酸及有机酸等成分,其避孕作用的有效部分主要含一种白色针状结晶单体。药效的结果表明:40克/千克剂量水提组的抗生育、抗着床效果显著。研究阐明了避孕的作用机理,为臭矢藤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朱红梅等对采用10多种壮族民间天然药材研制成的妇科外洗剂"神女乐香洗液"进行动物实验,证实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和较强的镇痛作用。朱红梅等对壮药扶芳藤的止血镇痛作用进行药理研究。结果显示:扶芳藤能使小鼠凝血时间缩短,有止血作用(P<0.01),对热板法致痛小鼠有镇痛作用,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张青青等对不同产地的蛤蚧的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研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钟鸣等对金果榄乙醇提取物的消炎镇痛作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果榄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肉芽组织增生,说明其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扩张渗出、水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炎症晚期纤维组织增生、肉芽屏障形成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尚显示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为临床应用金果榄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