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表实证概念及称谓的商榷

时间
2007-01-03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表实证 概念 称谓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将八纲辨证中的“表实证”概念诠释为:“外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正邪斗争,腠理密闭所出现的证候。其临床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特点。多见于外感寒邪的表寒证。”[而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6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对此未做明确解释。]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是指张仲景《伤寒论》中麻黄汤所主治的外感风寒“表实证”而言,与八纲辨证中的“表实证”概念截然不同,不可相提并论,故今冒昧提出,以与同仁商榷。

在《伤寒论》中,伤寒太阳经证有二:一是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证;一是以发热,汗出,头痛,恶风,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为主证。前者以风寒外侵,腠理闭塞,脉道收缩拘急之无汗,脉浮紧为特征,而称为“表实证”;后者以风邪外侵,腠理疏松,脉道松弛之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故相应地将此证称为“表虚证”。分别用麻黄汤和桂枝汤治疗。实际上这“表实”、“表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从病机来看,二证腠理闭塞与腠理疏松;脉道收缩与脉道松弛是相对的。从症状来看,二证无汗与汗出;脉浮紧与脉浮缓是相对的。故此之“表实”、“表虚”者,只是用以区别外感风寒后出现的以腠之启闭、汗之有无、脉之紧缓为病理特征的截然不同的二种证候,与八纲邪正盛衰之“虚”、“实”无任何联系。所以,此之“表实证”仅代表外感风寒证中以无汗、脉浮紧为特征的一种证候。

在八纲辨证中,“表里”二纲的辨证,是以病位的浅深为依据的。“虚实”二纲的辨证,是以《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之邪正的盛衰为依据的。因此,笔者认为:八纲辨证之“表实证”,应以上述二者为基本辨证依据,即从病位来说浅在肌表,从邪正的盛衰来说,属邪气盛实。所以,只要符合这二个方面,即外邪盛实于表的各种病证,均应属于八纲辨证之“表实证”范畴。然需强调,此之盛实于表之“外邪”,既包括风寒,亦包括风热、风湿等各种外来邪气。因此,八纲辨证之“表实证”的概念可概括为:“六淫之邪外侵,邪气盛实于表所致的各种病证。”正如《景岳全书·虚实篇》:“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火盛于表者,有疡。走注而红痛者,知营卫之有热;拘急而酸痛者,知经络之有寒。”

所以,《伤寒论》之“表实证”与八纲辨证之“表实证”,虽字面相同,但其含义有天渊之别,不可望文生义,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可相互取代,使辨证误入歧途。而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将《伤寒论》之表实证混迹于八纲辨证,取代八纲辨证之“表实证”,显然有悖于八纲辨证的基本精神,故笔者认为此概念欠妥。同时,为纠正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使八纲辨证中的“表实证”概念名副其实,故建议将其概念订正为:六淫之邪外侵,邪气盛实于表所致的各种病证,均属八纲辨证之“表实证”范畴。

同时还须指出,以上二种表实证既有本质的区别,亦有一定的联系,为体现二者的这些关系,笔者建议可采用以下二种称谓。其一:《伤寒论》中之表实证代表伤寒太阳经病中的一种证候;八纲辨证中之表实证代表外感表邪而出现的多种证候。可将前者称为“伤寒表实证”;后者称为“八纲表实证”。其二:八纲表实证为“外邪入侵,邪盛于表”之多种证候,其中包括伤寒表实证,而伤寒表实证仅属八纲表实证中的一种证型。故二者有广义和狭义的关系,笔者建议亦可将八纲表实证称为“广义表实证”,伤寒表实证称为“狭义表实证”。

总之,以上二种不同的称谓,其意义在于既能充分体现二者的显著区别,又能体现二者之间客观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者克服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的弊端,对于正确理解,全面认识这二种表实证本质与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焦作市中医药学校(河南,454000)崔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