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时间
2007-03-13

定义: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来历与道理:“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工具、体位: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溏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背部刮痧 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1、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刮痧板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适 应 症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痧」就是体内气血淤积、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随之而来。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积。「痧毒」 就是无法消化的食物、营养素,或无法排除的代谢废物累积而来。除了血液循环可能受阻外,体内还有许多液体的循环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细胞外液、组织间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进体内液体的循环,避免阻塞,振兴复健医学中心复健医学部主治医师陈建成由西方医学的观点解释,一旦液体流动受阻,就容易产生慢性筋膜炎,会感觉局部肌肉僵硬。刮痧不只是退烧、消解体内暑气,也不限于夏季使用,随不同的穴位与经络,影响不同反射区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经络主肾,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则主肝胆脾胃。

肩颈一松,全身松 而一般百姓最常刮的肩颈部位则是可以退烧、去暑、袪风寒的这个部位居于头、颈交界之际,若是紧绷,会造成全身气脉不通,热气没办法散。

痧症是个什么病?

痧症是中医书上常见的病名,西医书上是没有这个病名的。它是根据症状而起名的。所谓痧,就是在病人身上刮几下,皮肤很快出些紫红颜色、类似一些细沙粒的点,人们根据出现的这些症状把它取名叫痧症。

中医书关于痧症,有好多名称,比较常见的有:转筋痧、吊脚痧、绞肠痧、痧气病、痧胀病,以及多种“翻症”等。

「督脉」也就是中枢神经,由后脑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另外两条经络则是主风寒的「胆经」、「膀胱经」,由双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颈三条不只缓解症状,常刮这些经络也可预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会产生不同效果。「轻刺激是『补』、强刺激是『泄』」,一般民众不知自己体质,拿捏不住该补该泄,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补平泄」。

由按摩的观点看刮痧深层的按摩力气可达肌肉、肌腱,浅层的按摩则仅止于皮下组织或是皮下组织到肌膜层之间,效果有别。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不管力道大小,刮痧并非痛才有效,更不应痛得呼天抢地。此外,也不是非得刮得伤痕又深又紫、甚至皮破血流才可罢手。有问题的部位刮痧才会较痛。而正常的部位红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问题的部位很慢才出现红瘀,褪色速度也慢。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对,出现的红红紫紫也只不过是微血管破裂的现象,不仅无效,还造成皮肉之伤。

其实,无论是否为穴位经络部位,只要重复拍打、按压,本来就会产生疼痛。不健康的部位刮起来会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而正常情况下,身体健康的年轻人,2~3个小时痧痕就会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长一天内就消失了。即使年纪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但是使劲刮、乱刮,一两个星期可能都无法消去。有些人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劲地用力,但是,除了方法错误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严重而不易刮出痧。

另有些接受错误刮痧的患者,经历死去活来的疼痛后感觉很舒服,就误以为是刮痧奏效。其实是所谓「痛」而后「快」,是身体受到重大刺激后,正常的生理反应。

大痛忘小痛

身体一般由较细的神经纤维传导疼痛讯息,但若因更大的外力刺激更粗的神经纤维,产生的讯息传递回大脑后,在一个被称为「闸门」的地方,会改变讯号,让身体忽略原来较小的疼痛(学理上称为门户控制理论)。大力的刺激也诱使体内产生脑内啡(endorphin)而达到止痛的作用。这也可能是有些人接受一些大的外力刺激后反而觉得比较舒服的原因。刮痧的过程也可能使体内产生反应,血管扩张、止痛物质释出也会让刮完痧的人感觉舒服。不过,若是引起过度的发炎反应,可能就会造成反效果。刮痧的效果受个人健康状况、体质、年龄、性别影响。刮痧对体质属热证和实证的人效果较佳。

刮痧针对的是功能性的问题,对器质性问题效果有限。功能性的问题如局部酸痛无力、头晕头痛、烦躁发热、胸闷呼吸不顺等等。而器质性疾病则是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肝病、肾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虽然可刮痧的穴位与经络遍及全身,但一般人多半不是熟谙穴位脉络的能手,也拿捏不准力道大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避免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份,因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祸延至脑部。避免血管、神经丰富的区域,例如颈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组织,肌肉与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锁骨、胫前骨等等。因为一旦方法错误,用力失当,可能刮伤表浅神经或微血管。此外,老年人血管中的硬化粥状斑块可能因过度用力而破裂,而衍变成中风。孕妇、身体虚弱者,皮肤上有感染、伤口,或患有传染性疾病、心脏病、糖尿病、血友病、恶性肿瘤、骨伤等,都应避免。刮完痧后也应注意保持刮过部位的清洁,避免刮破皮又造成感染,得不偿失。

此外,若是多人使用同一刮痧器材,更应注意消毒,预防传染。

「刮痧如果了解原理、方法正确,绝对不会有问题,而且很多部位都可刮痧」。操作者必须了解经络,生理解剖,才能正确工作,得到真正刮痧的疗效,不然就只是碰运气。

如何正确、安全地刮痧

1.使用正确的刮痧器具

找边缘钝而圆滑的器具,避免擦伤皮肤。例如梳子背脊、瓷汤匙、刮痧板。厚度要适中,太厚刮不到痧,太薄易伤皮肤。宽度约成人手掌宽度,易于抓握,也利于使力。

2.角度、力道、方向正确

将刮痧板与皮肤成90度角,垂直下压,单方向刮。力道由轻渐重,就不会痛,不会受伤。一次大约刮5~10公分即可,刮到颜色不再变,就可停止。

3.涂抹润滑物品

可在刮痧前涂抹润滑物品,如水、绿油精、万金油、婴儿油等等。或是使用含红花、川芎、当归等配方的刮痧膏。

刮痧手法详述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刮痧的医学作用

1)促进代谢,排出毒素:人体每天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的活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要及时排泄出去。刮痧能够及时地将体内代谢的“垃圾”刮试到体表,沉积到皮下的毛孔,使体内的血流畅通,恢复自然的代射活力。

2)舒筋通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的因扰。这是因为人体的“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筋膜、)受损伤时,肌肉会处于紧张、收缩甚至痉挛状态,出现疼痛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就人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从而加重病情;刮痧能够舒筋通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

3)调整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十分强调机体阴阳关系的平衡。刮痧对人体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

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刮痧的过程中和刮痧后应该注意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5、每次只治疗一种病症 每次治疗时刮拭时间不可过长,严格掌握每次刮痧只治疗一种病症的原则。不可连续大面积出痧治疗,以保护正气。

6、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7、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法 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减低,血管脆性增加,不宜用泻刮法。下肢静脉曲张局部及下肢浮肿者,宜用补刮法或平刮法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刮拭,以促进血液循环。

“出痧”会损害皮肤吗?

答:“出痧”的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

刮痧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其主要表现为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昼轻夜重,不能向患侧侧卧,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例如,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屈肘时手摸不到肩。日久可以发生肌肉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不便、后伸不利等症状,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年龄的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刮痧部位:颈部——哑门、风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

胸部——中府、云门、缺盆。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

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刮痧治疗感冒

【刮痧部位】

1、头颈部:太阳、四神聪、天柱、风池、风府、大椎

2、背部:肺俞

3、上肢部:尺泽、经渠、支沟、合谷

刮痧治疗胃痛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手三里4、下肢部:足三里

刮痧 中医药现代化刻不容缓

所谓刮痧,是指一种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一种方法。就是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病情。汉英字典里叫“a popular treatment for sunstroke by scraping the patient's neck,chest or back”。

随着整体医学的快速崛起,以及“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国际上出现了“中医中药热”的可喜形势。但是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处境却极为严峻。

目前,世界草药产品年销售额已高达120亿美元,其中欧洲的草药产品销售额居全球之首,约为60亿美元,而我国中药的年出口额仅为6亿多美元,只占国际植物药贸易额的3%。日本的“汉方药”年总产值已超过1000亿日元,仅津村“顺天堂”一年的销售就相当于我国中药产品年出口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