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时间
2007-03-13

【概述】

本病系细菌进入中耳所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初期为耳内胀痛、灼痛或刺痛,并放射至枕、颞部,鼓膜积脓及穿孔前可发热、食欲减退;重者有恶心呕吐,甚至抽风等中毒症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针灸治疗,早期报道见于五十年代[1]。临床实践证实,无论用针用灸,都有较显著的效果。针灸的作用不仅在于解除剧烈的耳部疼痛,而且对鼓室内炎性分泌物的抑制和吸收也有明显的影响。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听会、翳风、丘墟、外关。

配穴:曲池、足三里、合谷、耳门、太溪。

(二)治法

主穴为主,如发热、疼痛不能控制可酌配配穴。每次取3~4穴,局部穴位取患侧,远端穴位取对侧或双侧。均采取捻转加提插法,中强刺激,留针20~5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急性期每日1次,缓解后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者可延长到10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1、痊愈:发热耳痛消失,流脓停止。耳镜检查:外耳道干燥清洁,外耳道及鼓膜充血消失。2、有效:热平痛止,脓液明显减少。耳镜检查:外耳道及鼓膜充血减轻。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治疗超过10次。

共治81例,平均有效率为95.06%。53例按上述标准评价,痊愈38例(71.7%),总有效率94.3%[1,3]。

艾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翳风。

(二)治法

艾卷悬灸。施灸前,先用消毒棉签蘸双氧水将外耳道拭净,然后燃着艾卷,在距翳风穴(患侧)皮肤约3厘米高度处,以雀啄法熏灸,直灸至穴区皮肤潮红,按之有烙热感即止,时间一般1分钟左右。灸毕放入引流条,以利脓液排出。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02例(包括部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愈率99.0%。平均艾灸治疗3.15次[2]。

艾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治疗前用消毒棉签清除外耳道脓液,然后用3%双氧水拭洗,以不见脓液为止,再以消毒棉签拭净。用一硬纸卷成一园锥体型纸筒,锥 尖留一比火柴头大的空隙,锥体能容纳燃着的艾条着火端,治疗时使病人患耳朝下,左手持纸筒,尖端插入外耳道,右手持着的艾条送入纸筒(注意勿燃着纸筒 )以艾烟进入耳道,热气以患者能忍受为佳,每次15~30分钟,整个过程也可使患者自己掌握,以后家庭治疗,一经发现流脓或疼痛即灸,不限次数。

(三)疗效评价

上法共治疗60例,经1~2个月的治疗,结果,痊愈58例,好转2例[6]。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听会、翳风、足三里、丘墟。

配穴:耳门、曲池、太溪、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耳耳孔。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用2%双氧水(过氧化氢)清洗净耳内脓水并拭干,采用氦-氖激光双管治疗仪治疗,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10毫瓦,光斑直径1.5毫米,距离穴位20厘米,每穴照射5分钟。照射阿是穴可配光导纤维,亦为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者,宜在痊愈后,再巩固治疗2~3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75例(100只耳),痊愈75只,有效20只,无效5只,总有效率为95%。其中部份病例,随着中耳炎症状的改善和痊愈听力亦有提高[4]。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腕骨、外关、合谷、昆仑、足临泣、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均选,仅取患侧,双耳病者可取两侧。得气后用补法,以进针2~5分钟后患者感觉耳内部发热为佳,留针1小时,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81例,均获痊愈,一般而言,病情轻者,留针20分钟患耳内即有脓液排出,病情重者,第2、3次针后可有脓液排出[5]。

【主要参考文献】

[1]刘 千,等。耳鼻咽喉科急性炎症应用针灸疗法的初步总结。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57,5[2]:102。

[2]谢启瑞。艾灸治疗急性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广东中医 1962;6:30。

[3]周玉艳。针刺治疗急性中耳炎53例。新中医 1981;(4):40。

[4]王富天,等。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急性中耳炎7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7;7(5):9。

[5]王 珏。循经远道取穴治疗化脓性中耳炎81例。中国针灸 1990;10(6):18。

[6]魏振东,等。艾灸治疗化脓性中耳炎60例临床观察。针刺研究

1997;22[3]:212。